人民民主社会主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项观奇:有关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07:3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偶得
                                                      项观奇
        
         近日读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有一点心得,和同志们做一个简单交流。

                                                                 一

        哲学是讲认识论的,是为了让人聪明,是给人一个思想武器。毛主席的“两论”,写得很通俗,道理讲得很明白,哲学书都应该这样写。可是现在有些哲学书、哲学文章,好像就是为了让人看不懂,才显得深奥高明,这个方向是不对的。

                                                                  二

        毛主席的“两论”,要结合起来读才好。《实践论》讲的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矛盾论讲的是人要想获得正确思想,应该采取怎样的思维方法。二者都是讲认识论,一个讲唯物,一个讲辩证法,合在一起就是唯物辩证法,就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下面举几个具体例子。

                                                                   三

        《实践论》中有著名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所谓的十六字方针。如果要问,怎样才能做到这十六字方针呢?那就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各种思想方法,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思想方法,还是辩证思维方法,其核心就是矛盾思维方法、对立统一思维方法。这实际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结合、统一。

                                                                   四

        人们经常谈到灵感和顿悟。灵感,一般是和艺术思维相联系;顿悟,一般是和理论思维相联系。
        灵感和顿悟是凭空而来的吗?不是。它们都是实践、认识的结果,而且是长时间实践、认识的结果。没有实践、认识,灵感和顿悟都不会发生。事实常常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有“踏破铁鞋”,灵感和顿悟是不会“得来全不费功夫”的。
        其实,这是人的实践、认识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没有量的积累,不会有灵感和顿悟的质的突破。这也还是《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结合、统一。

                                                                  五

        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除了阶级局限等社会原因外,单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应该怎么解释?
        是不是一是在实践上有局限,二是在思想方法上有局限,结果导致在认识上发生错误。
        这就是说,研究人的错误思想的发生,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也还是要从《实践论》和《矛盾论》上找答案。
        
        
                                                                   六

        人类有思维功能、认识能力、精神活动,这在整个我们可以看到的自然界中是人类独具的。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决定了人类历史不仅十分精彩,而且十分复杂。
        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思维、认识现象。        
        人的思维功能,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性创造思维,一类是非科学性创造思维。这里的“科学性”一语是就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而言的;“创造”一语,是就人在思维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言的。
        哲学上讲认识论,主要是讲前者的认识问题。在我看来,这一认识过程,主要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结合过程,自然还包括各个层次上的思维、认识方法。
        哲学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讲得很多,这里不去重复。
        这里主要想探讨后者。探讨非科学性创造思维。
        非科学性创造思维活动的范围十分广阔,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神学思维、怪异思维、甚至包括骗术思维,等等,等等,十分清楚,这些都是离开科学性的非科学性思维,但是,这种思维也是离不开创造性的,也必须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展开。
        那么,应该怎样解释这些非科学性的创造思维活动呢?
        我认为,还是离不开《实践论》和《矛盾论》。
        只要认真分析这些各式各样的非科学性的创造思维,就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归根结底,还是和当时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分不开,必然地要受到当时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当然,这种联系很可能是非常复杂、非常曲折的,可是,只要认真地细心地探究下去,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毕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我这里完全可以把各种例证省略掉,因为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而且对于多少能思考的人来说,都不是难题。
        我只想举证一下年轻马克思的那段名言:“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段话多么精彩、多么深刻,我就不说了,我只想说,今天看来,这正是科学地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结合上解释非科学性创造思维问题的经典。

                                                                  七  

        还有一点心得。
        我们在理解《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认识论意义的时候,如果仅仅是从孤立的个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去思考,是远远不够的。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实践中运用辩证思维,获得真知。但是,如果把这一认识过程,仅仅看成是孤立的个人的认识过程,则是则是一种简单的片面的不正确的看法。
        实践,从来不是、不可能是孤立的个人的实践,同样,思维,从来不是、不可能是孤立的个人的思维。
        从横的方面来说,作为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进行的。
        现在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一般都运用团队的形式进行。这一点都不奇怪。这正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随着实践、认识水平的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其实,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这样进行、展开自己的实践、认识活动的。
        私有制下的专利,是对私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人类实践、认识活动规律的一种反动。这一反动的存在,从反面证明,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的群体性是自然的,把实践、认识活动孤立起来是人为的,是反自然的,因而是反动的。总有一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人类也将会把这种“专利”,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各种信息的沟通,以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的群体形式,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活动。绝对孤立的个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是不存在的。
        从纵的方面说来说,实践,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实践;认识,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相统一、相同步的,而且总是实践活动,推动着认识活动。
        正从这个意义上看问题,不是有了哲学、有了认识论,才有历史,而是相反,有了历史,才有哲学,才有认识论。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问题,虽说,哲学、认识论在近代有了极大的发展,在中国,出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认识论》。但是,在研究人类的哲学史、认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自从人类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就必然地要按照《实践论》和《矛盾论》所揭示的规律,按照《实践论》和《矛盾论》相统一的规律,去进行、去展开自己的历史活动,也就是说,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是和人类历史的创造活动相统一、相同步的。不能设想,人类是在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进行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的。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事实也不是这样。
        不是说没有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问题,当然有,前面说了,有非科学的创造思维,这其中,就包括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研究人类的认识史时,不能只是批评唯心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一方面,而是还要看到另一方面,应该说是主要方面,人类始终是在沿着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前进,后人和前人的差别,现代和古代的差别,表现在认识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程度上、水平上。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两个年轻人能够同时各自分别作出这样的发现,这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必然在历史给予了做出这种科学发现的条件。在两位革命导师之后,在全世界有这样多的信仰者、追随者,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发现不过是满足历史的需要。
        我们这里着重想探讨的是,在唯物史观发现之前,在历史认识的领域内,究竟是唯物主义占主导呢,还是唯心主义占主导?过去通常说是唯心主义占主导。
        我觉得这样说,证之历史,似乎有点儿讲不通,因为这就等于说,人类历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都是人类在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导下向前推进的。这在理论上,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在历史事实上,更恐怕是站不住脚的。多了不举,仅以中外历史上大量的成功的改革为例,领导这些改革的政治家们,难道是唯心地随心所欲地取得改革成功的吗?显然不是,而是政治家们在历史所给予的可能的程度上、水平上,认识到了历史发展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地坚决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历史前进。
       当年,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路线,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改革的;同样,今天,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路线,也是不可能科学解释这样的改革的。
        所以,我认为,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观点看问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是有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的,而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虽然不总是但基本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科学地合理地解释人类是怎样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的,特别是人类是怎样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这不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古已有之,而是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前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割裂开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给予了现实社会基础,历史给予了思想遗产继承,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认识的漫长的积累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只要人类还在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这个过程就不会结束。
        历史提出了需要和可能,由两位天才的头脑完成了历史交给的任务。他们因此是伟大的!但是,说到底,他们也还是来自历史。
         
                                         2020年8月31日  毛主席第二次接见红卫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人民民主社会主义论坛  

GMT+8, 2024-5-18 12:45 , Processed in 0.5291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