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民主社会主义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力: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15 08: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马力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2012-05-29 16:56:10阅读(443) 评论(26)
一、首先想问的是:什么是经济学?

答:同其它一切社会学一样,经济学从定义到内容也被西方学者故弄玄虚成一门玄学,以便让所谓的精英用来蒙骗劳动人民。例如维基百科说“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門研究人类在“稀缺”問題下作出選擇的科学”。可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劳动并不稀缺。将“稀缺”問題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想突出少数富人的稀缺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那么经济学究竟是什么?

答:百度百科认为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将标志着经济水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产生和流动到分配、积累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三、我注意到你没有使用百度百科所用的“科学”一词。

答:中国人喜欢把一门有价值的学问叫作科学,例如社会科学等,并给科学一种唯物主义的定义,如与客观事实相吻合或被实践证明等。而西方许多学说并非这种意义上的“科学”。而不过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它们的“科学性”在于它们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事实证明。尤其当验证的环境是人类社会时,许多“事实”本身依赖于主观安排。在“自由的”或无道德的社会里,事实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差不多任何理论都可以找到或安排事实来验证。

四、有意思。能不能说得清楚点?

答:例如各种各样的“庞氏陷阱”就可以构成一门博大精深的经济学。虽然其声名狼籍,但总能以各种新理论和金融产品的名义大行其道,以无数的牺牲品证明它们至少在某一范围内的成功。人为操纵的股市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例子。你说它们是不是“科学”?

五、还真不好说。

答:不受道德约束的实用主义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厌其烦地标榜它们所谓“自由”的本质,也是所谓自由经济的本质。对强者来说,丛林法则是最自由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学中,强者,也就是资本的所有者拥有一切权力,包括对利润的分配和使用。

六、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学是以资本为权力中心的经济学。

答:完全正确。

七: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学呢?

答: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受法律和道德双重约束的“不自由”的经济学。它不是以资本作为利润分配的依据,而是以劳动为分配的依据。这就是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八:相对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是“各尽所能,按资分配”

答:基本上是如此。

九、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学中按劳分配的依据仅仅是道义上的吗?

答:不是的。它的法理在于: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条件。

十、这也就是劳动价值论。

答:劳动价值论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理论,而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利润公式就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的。也就是说利润公式可以在数学上从劳动价值论推导出来。

十一、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答:设某种复杂程度的社会(平均)抽象劳动每小时的价值是v,T小时创造的价值,简称劳动价值是vT 。它等于产品由劳动产生的价值增量,即

vT = E – C

其中,E是产品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总价值;C是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那部分成本,称为不变资本,包括维修、折旧、租金、贷款利息和资本家为生产和工人失业支付的各种保险和税务等。另一方面,生产中的利润Q可以定义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价值) 与劳动者(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雇主 ) 所得报酬V之间的差额,即

Q = vT – V

于是有

Q = E – V – C

其中V又叫作可变资本。这一公式就叫作利润公式。利润公式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公式之一,讲的是劳动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价值增量。

十二、过去学经济学时没注意到利润公式可以从更基本的关系式导出。

答:将利润公式重新拆开太重要了。首先,劳动价值公式可以改写成

E = vT + C

它说明劳动产品的市场价值包括劳动价值(劳动产生的价值增量)和转移到产品中的固定资本。但它们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没有资本,劳动仍有可能创造价值,这时E = vT 。而没有劳动,E = C ,产品价值等于投入的资本,因此并没有增加。

十三、这就是说,创造产品价值的是劳动,而不是资本。

答:再来看拆开后的利润公式Q = vT – V 。公式中虽然含有可变资本V,但在可变资本前面是一个负号。这说明可变资本已经包含在劳动价值中。只要不向工人预支报酬,可变资本可以不必事先准备好。在没有雇佣劳动的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中,Q = vT 。劳动可以直接创造利润。

十四:这说明劳动的意义同样大于可变资本。

答:因此在合乎道义的经济学中,劳动者应该成为产品的主人。这种经济学就叫作社会主义经济学。

十五、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学是如何把产品的主人从劳动者置换成资本的呢?

答:靠不受道义约束的市场特征。首先把人或人的劳动与其社会属性包括人权脱离开来,蜕变成与其它物品一样的普通商品。再通过普通商品市场交换中的供求关系,对普遍存在的人和劳动进行贬值,并使“稀缺”的巨额资本变得十分昂贵,从而在商品生产中获得统治地位。

十六、难怪西方国家要把经济学说成是一个“稀缺”问题,并口口声声叫喊着市场经济。

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对人权的藐视。相对于“稀缺”的资本,人是不值钱的。这样的自由市场就是丛林。资本家把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剥离后再进行所谓的等价交换。在这样的市场交换过程中上,人与牲口没有生物学之外的不同之处。


劳动经济学2012-06-01 10:48:04阅读(442) 评论(42)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I。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II。劳动经济学

一、现代的商品生产实际上离不开投资。稀缺资本的积累成了在丛林法则下发展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社会主义经济又如何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呢?

答: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最关键的问题之所在。首先,我们来考虑一种理想的极端情况:无资本经济,即纯粹由劳动推动的社会经济。

二、就像中国农业社会中有壮劳力的家庭靠租种土地劳动致富那样。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本中的地租可以用农产品来交还。作为维持家庭生活所需的可变资本也可以从产品中获得。在没有自然灾害的年头里,剩余的产品可到市场去交换其它生活用品和工具,或添置牲口扩大再生产。

答:这种农业社会无资本预先积累的生产方式同样可以用于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让人民使用国有的(如国营企业)或公有的(如集体所有制的农村)生产资料创造工农业等各种财富,然后按照劳动中的贡献将产品或其等价物–货币–的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同时国家银行根据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同步增发货币,保证商品和货币流通的需要。当生活用品的生产超过生活所需时,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资料、军工产品和精神产品等的生产,也可以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等,以便扩大再生产和丰富精神生活。

三、在这种生产方式中,使生产周转起来的不是资本而是劳动和分配。

答:不错。由劳动价值论导出的利润公式仍然可以用于这样的生产过程中,因为这个公式适用于一切劳动型经济,包括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活动。只是利润公式中的固定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以分别叫作固定资产(不变资产)和可变资产。但在技术上通常仍然叫作资本和投资。

四、通过劳动和分配周转的经济活动有没有不同的符号表达方式?

答:有。如果生产劳动报酬V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是τ,则有

V = vτ

抽象劳动每小时的价值是v 可以叫作劳动生产率。前面的利润公式Q = vT – V可以写成

Q = v (T – τ)



Q = v ΔT

ΔT = T – τ是经济净增值所需的劳动时间,叫作增值劳动时间。

五、这个公式说明利润与劳动生产率和增值劳动时间成正比。

答:如果把社会主义的国家看成是一个大公司,国家内部各生产部门用于维修、租借和贷款等的开支仍然保留在这个公司中;只有折旧等资产损耗(记作R)是净损失。这时对整个公司来说,在生产中消耗的固定资产只是R。于是价值增量公式vT = E – C 可写成

vT = E – R

从上面两个公式中消去v获得

Q = (1 – τ/ T )(E – R)

这就是以劳动量而不是资本形式表达的利润公式,因此叫作劳动利润公式。以前的经济学中使用的利润公式可以叫作资本利润公式。劳动利润公式和资本利润公式是相通的。将人的劳动变成商品后,就可以作为一种可变资本和利润代替其中的劳动量获得资本利润公式。

六、劳动利润公式与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从根本上揭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事实。

答:如果单位时间的产值用e来表示,总产值就有E = eT。再用r表示单位时间的折旧率,则有R = rT。将这些代入上式后,劳动利润公式变得更简单:

Q = (e – r )ΔT

这个公式将利润和劳动直接联系起来。它说明增加利润可以通过增加单位时间的产值e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τ获得。

七、虽然劳动经济学的利润公式与资本无关,提高生产效率或减少必要劳动需要新技术或投资。这里,资本依然是重要的。

答:新技术和投资都是劳动的产物,只不过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投资–被投放到再生产中。这种投资一旦离开了不平等的占有权就失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涵义和作用。因此资本没有错,错的是资本主义–将资本变成少数人不断富有的主义和工具。

八、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给了每个人平等的致富机会。贫富的差别是个人的能力造成的。

答:事实不是这样。当资本控制了分配权之后,就不存在致富的机会平等。更何况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一种世袭社会。世袭资本造成世袭的贫富差异。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原本就富有的家庭更容易产生富有的后代。相反在劳动经济学中,每个劳动者才真正具有劳动和获得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

利润增长与劳动2012-06-04 10:31:49阅读(255) 评论(8)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I。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II。劳动经济学

III。利润增长与劳动

一、前面的讨论中将利润用劳动而不是资本来表示是很有意义的。这说明生产利润与私有资本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没有私人资本积累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利用共享的生产资料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利润,并取得经济的发展。

答: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为了突出资本的作用,利润公式就自然采用了资本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利润公式告诉我们的只是生产过程中资本的转移。因此这个公式常被用来方便地计算资本的盈亏。但是将利润用劳动来表达能更深刻地反映创造价值与财富的基本过程,也能直接清楚地说明提高利润及其效率的途径。

二、前面说过的利润公式Q = (e – r )ΔT 告诉我们提高利润Q需要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率e、增大增值劳动时间ΔT,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τ。

答:这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全部秘密。这是用资本表达的利润公式无法直接说明的。

三、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延迟劳动时间和增强劳动强度来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并通过减少工人报酬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答:资本家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率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革新。最著名的就是分工和流水作业的发明和使用。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仅容易训练,而且容易熟练,减少差错,从而产生机械般的高效率和准确性。将流水作业与计工报酬结合起来又可利用物质刺激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四、这就是上世纪美国人泰勒发明的臭名昭著的“血汗工资制”,不少资产阶级学者称之为“科学管理法”。

答:这些管理方式的改变同时可以缩短必要劳动的时间。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家可以在必要劳动减少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给工人增加工资。根据前面的利润公式Q = vT – V ,生产率提高前后的利润分别表示为

Q1 = v1 T – V1



Q2 = v2 T – V2

利润增加时有 Q2 > Q1,也就是

v2 T – V2 > v1 T – V1



V2 – V1 < (v2 – v1 )T

如果工资增加了,有V2 – V1 > 0或v2 > v1 。这时,当上面的不等式满足时,也就是说当工资增加的比率不超过劳动价值的增加时,资本家的利润仍是增加的。

五、这一结论与常识是吻合的。

答:现在考虑一个在常识看来看似公平的特例,即当工资与劳动价值同比率增加时,工资的增加正比于劳动价值的增加。也就是说V2 – V1 = (v2 – v1 )τ。虽然必要劳动的时间τ没变,但报酬增加了,也就是V2 – V1 > 0。这时利润增加时,前面的不等式变成

(v2 – v1 )τ < (v2 – v1 )T



(v2 – v1 )ΔT > 0

因为v2 – v1 > 0,故有ΔT > 0。在这个看似公平的工资制度下,只要增值劳动的时间大于零,资本家的利润仍然可以随劳动效率的提高而提高。

七、这种同步增长的工资掩盖了资本家加重剥削的事实。难怪资本家会拼命提高劳动效率,宁可为工人增加工资,甚至为工人提供培训的机会。

答:这在资产阶级的话语系中就叫作“双赢”。

八、仅仅靠改变管理方式来提高生产率不一定需要增加投资。而进行生产技术的革新往往需要增大投资。

答:我们仍然可以推导出增加投资能够增加利润的条件。前面的价值增量公式vT = E – C 可写成vT = eT – C。将它代入上面的不等式有

e2 T – C2 – V2 > e1 T – C1 – V1

也就是

C2 – C1 < (e2 – e1 )T + (V1 – V2 )

通常技术革新后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用机器代替部分人工减少所支付的工资总数,所以有V1 – V2 > 0。因为eT = E,有

C2 – C1 < E2 – E1 + (V1 – V2 )

这个不等式说明技术革新造成的投资增加或不变资本的增加低于产值的增加与节省的工资之和时,生产的利润仍然是增大的。

九、这个结论也可以直接从资本利润公式Q = E – V – C导出。

答:这就是资本利润公式常常被用于生产计算的原因。把人的劳动变成商品后,价值与劳动的关系可以在数量上转变成资本之间的关系,从而掩盖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事实。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商品的伪价值2012-06-07 09:48:05阅读(182) 评论(12)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I。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II。劳动经济学

III。利润增长与劳动

IV。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商品的伪价值

一、前面讨论的劳动利润公式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很好说明。

答:然而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说劳动可以创造一切。许多在自然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和资源不都是人的劳动可以创造的。因此这类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价值往往高于开发它们的劳动价值。人的劳动可以创造部分价值增量,却不能创造资源本身。这就是劳动的局限性,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这种不能靠劳动创造的,也不能在短期内自然生成的资源就叫作非再生资源。

二、这在道理上不难理解。

答:我们可以用劳动量来代表可变资本、利润和部分不变资本,但不能用来正确表达非再生资源。例如在前面的讨论中使用过V = vT和E = eT等关系式来说明不变资本和产品价值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不能把非再生资源写成Z = zT,其中z假设为单位时间创造的非再生资源。如果这里的T代表开发某种非再生资源的劳动时间,那么这种劳动的市场价值会随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不是劳动的难度和强度而大幅变化,因而有悖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

三、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靠引进供求关系来解释稀缺商品的市场价值。

答: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给了西方的市场理论以可乘之机。但是,市场是可以被操纵的,使之为商业资本家的利益服务,因此市场价值并不总能正确反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稀缺程度。在被操纵的市场上,非再生资源的市场价值不一定能说明这些资源的真实价值,更不能说明这些资源可以再造出来。因此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值可能是一种伪价值。它仅仅用来满足市场交换的实际需要,而并不反映商品的合理价值。它甚至根本不关心商品的真实价值。

四、但它在实际交换中很有用。只要双方自愿,这样的交换价值就可以看成是合理的市场价值。

答:西方经济学没有指出的是市场价值不仅有赖于商品和交换者,而且有赖于市场本身的人为特征。资本家可以通过垄断、囤积、倾销、销毁和补贴以及贸易壁垒和货币政策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不正常的市场和不平等的交换。一方面使批量再生的工业品卖得十分昂贵,另一方面总能用有限的再生纸币换取无比稀缺和珍贵的非再生物资。即使是普通商品在被操纵的市场上进行交换时,它们的市场价值都可能是伪价值。

五、这种伪价值论是正统的西方经济学没有提到的。

答:也是不愿提到的。控制着世界市场的发达国家需要这种供求关系的市场理论为它们操纵市场牟取暴利制造合理的依据。而伪价值论则动摇了西方市场经济学的根基,打破了自由经济的光环,归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为资本服务的本来面目。

六、由不平等的交换造成的伪价值给人一种资本万能的错误映象:资本没有局限性,资本能创造一切。其结果使得资本变成了高于劳动或比劳动更重要的东西,从而使人轻视或忽视劳动价值。

答: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稀缺资本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昂贵。企业要想贷款生产时,贷款利息就不能低于销售商用伪价值直接进口再转销所获得的部分利润。于是伪价值既骗了别人,又害了自己。今天的西方国家轻视劳动而热衷于资本投机,使依赖于劳动的产业严重衰退。到头来没能创造任何实际财富,只是把别人的投资搜进了少数金融资本家的口袋里。

七、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资本投机导致的必然结果。

答:如果西方国家重视劳动价值,世界市场完全可以养活发达国家的劳动产业,使劳动者与企业主共同致富。但是在资本高于劳动的社会里,更多依赖于劳动的产业处于食物链的最下游;产业投资也要比金融投资昂贵得多。因为产业除了受到从利息、租金、保险等金融资本家的直接剥削外,其利润还要被广告、运输、销售、保修等服务业共同分红。所有这些服务业也因为昂贵的资本投资而张大血口,以期有足够的回报偿还投资利息。最终获利的是金融资本家。

八、因此金融资本家总是处在食物链的最上游。而在食物链最末端的正是产业资本家和产业劳动者。

答:人人都想当老虎,不想做老鼠。结果在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下老鼠就越来越少。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都被老虎吃掉了;没被吃掉的也被吓跑了。这时资本就不再是发展生产的功臣,反而成了扼杀产业的罪魁。

九、难怪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时企图通过减息来抒缓食物链下游的产业和服务业。

答:然而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贷款通常是利息固定的长期贷款。临时的减息措施效果有限。况且危机发生后,许多企业已经破产,挽救措施成了马后炮。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即便是低息贷款也不一定有投资利润。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银行一定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对私人银行要制定严格的制度限制其对产业和服务业的过度剥削。这些都是后话。这里只能提及一下。

十、没想到从非再生资源的伪价值中引出这么多的道理。退一步说,能不能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接受伪价值呢?

答:在资本控制的市场秩序下不存在接受不接受的选择。一切交易都可被说成是自愿的。这同西方政客控制候选人和竞选规则让选民“自愿”选举是一个道理。西式“民主”和市场控制下的“公平交易”也都是一回事。

十一、虽然西方经济学不愿承认伪价值,它们在实际贸易中并不承认一切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值都是合理的,因此常常对其它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如反倾销和反补贴等。

答:这是西方的供求关系理论中一个绕不去的坎。一个公理体系必须是自恰的和不矛盾的。但把合理价值建立在供求关系上却做不到这种必要的自恰性。引入伪价值不只是道义问题和观念问题,而是避免这种矛盾的一个方法。也可以把伪价值叫作别的什么。但必须有个价值名称反映被操纵的市场价值。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十二、另外市场价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存在着相互作用。不只是市场价值依赖于供求关系,供求关系也有赖于市场价值。便宜货买的人就多,甚至供不应求。与物稀为贵相对应的是薄利多销。

答:这种反作用正是使市场和供求关系具有可操纵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只强调市场价值对供求的依赖,因此在理论上忽视了在交换中利用这种反作用的可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设法抵制这种操纵。这就造成了理论落后于实际的局面。伪价值论可以弥补这个漏洞。

十三、对于可被劳动创造的再生物资来说,利用伪价值进行不平等的交换只是造成对劳动者不公平的剥削。但对非再生资源来说,用伪价值进行不平等的交换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例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等。

答:非常正确。殖民主义国家利用殖民地人民的廉价劳力在殖民地不计后果地拼命开发资源,然后以开发成本购买这些资源。这在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等价的市场交换,实际上是在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因为由殖民主义国家控制的市场供求关系为这些资源提供的伪价值通常远远低于它们的合理价值。

十四、揭示市场经济中的伪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能提醒发展中国家不要在被操纵的市场上廉价出售非再生资源。

答:同时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看清资本主义国家把市场经济当作金科玉律攻击别国,以便控制他国市场的险恶用心。

十五、那么怎样确定非再生资源的合理价值呢?

答:非再生资源合理的市场价值应该是资源所有国在合理的和有计划的自主开发下,在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正常市场上由自由平等的交易来决定。

十六、像今天的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和组织强迫中国贱卖稀土等资源的行为,不可能确定这些资源的合理价格或价值。

答:当然,合理价值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确定最合理的商品价值或市场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将在下一节里讨论。公平的交易只是为商品获得最接近当时当地合理的市价的所必须的重要条件。

劳动价值的兑现2012-06-11 10:29:01阅读(197) 评论(13)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IV。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商品的伪价值

V。劳动价值的兑现

一、前面说到,不仅非再生资源,就是普通商品的市场价值也依赖于供求关系。

答: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又一个局限性:除了直接的劳动报酬外,劳动创造的价值还需通过使用或交换才能最后兑现出来。由于使用者和市场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各种影响,劳动价值的兑现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不确定性。这不仅使劳动本身难以成为衡量价值的稳定指标,而且会使劳动成为被奴役和剥削的对象。

二、也就是说劳动不能直接用来当饭吃或者当尺用。

答:由使用兑现的价值叫作使用价值;由交换兑现的价值叫作交换价值或市场价值。虽然使用价值与商品的用途有关,使用价值却不等同于用途。

三、那么与用途有没有固定的关联呢?

答:也不一定有。一般来说,商品的正常用途在设计商品时就大致确定的。但其市场价值却不确定。也有少数意外的例子。例如可口可乐原来是用作一种开胃药,后来却成了十分畅销的大众饮料。用畅销或高档产品作礼物时,使用价值也能被额外地扩大。所以名牌产品可以靠送礼来增大其价值。

四、用人文精神因素来放大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产品的人性化从款式到包装都可以动点脑筋。把产品的使用和享受结合起来。例如把儿童枕头做成乖巧的宠物外形就很能赢得儿童与家长的青睐。儿童的桌椅、橱柜、雨衣、雨伞和书包等都可以仿效。

答:而有的产品因为说明书太复杂或不清楚,消费者不易正确使用而失去不少顾客。

五、复杂产品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答:简单地说,产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于它们的性能、质量、操作方式和附加作用等。目前提高性能有向多功能发展的趋势。如普通手机加上摄影、计算、上网和卫星定位等功能。产品质量主要包括可信度和使用寿命等。操作方式主要指安全、方便和简易等。附加作用指产品作为礼物和展品等额外的作用。

六、这些都是开发新产品时应该考虑的,也都离不开人的劳动。

答:即便是包含不被劳动所创造的天然价值的产品,也可以通过人的劳动提高它们的性能和质量等。

七、如提高饮水质量和制成使用安全的民用天然气等。

答:使用价值还受到使用者和其它产品的影响。同样的产品当有了更好的竞争者时,使用价值就会下降。为女性设计的产品在男人那里就失去了大部分使用价值。

八、所以产品要不断翻新,哪怕只是款式和外表的变化都可能重新吸引消费者。对女性产品而言就要设法挖掘它们成为礼品的额外价值,比如幽默欢畅的外形和包装都可以引来更多的目光。而对复杂产品要设法简化操作程序和添加图像说明等。

答:不言而喻,商品的使用价值能直接影响它们的交换价值或市场价值。除此之外,市场价值还依赖于市场的饱和程度、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等。

九、饱和程度大概也就是常说的供求关系。物稀为贵,反之亦反之。

答:由于这样的供求关系,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应理论,讲得是随着投资的不断增大,增加单位投资所获的利润不断减小。资本利润公式告诉我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源于产品的市价减少。

十、市价不断减少的结果就是使厂商失去利润,甚至亏本。

答:这就是说每种商品都有一定的市场容量,即在保证厂商利润存在的条件下,市场所能容纳的最大产品数量。这个最大产品数量可以叫作最大市场容量。当产品的供应达到最大市场容量时,该产品的市场便达到饱和状态。当市场达到饱和时,继续生产和供应这种产品就会造成厂商亏本。

十一、因此保持和扩大市场价值和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扩大市场。

答:可见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一种扩张型经济。这是与人类社会以往的经济模式最大的区别。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国家会利用先进技术不择手段地扩大、垄断和掠夺世界市场。这种扩张性使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类史上危害最大的社会。几百年来的欧洲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十二、人类为了和平生存,资本主义必须受到某种限制。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计划经济来防止市场饱和的。

答:在世界市场基本瓜分完毕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采用计划经济来防止生产过剩。美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后出台的一系列对金融和投资的控制政策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美国此后在传统工业领域中没有再发生严重的过剩危机。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是不了解新市场的科技大跃进造成的。2008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工业利润危机后不得不进行金融投机的必然结果。

十三、就是在美国开一个餐馆或超市也远比中国困难,这也是因为计划经济:不能影响同行的经营也不至于造成过剩等。

答:西方国家对市貌、污染和噪音等的控制也很严。它们所谓的自由经济实际上只是私有经济的代名词。而它们攻击他国计划经济的原因正是因为害怕计划经济的威力。否则会鼓励其它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十四、真还是这样。过去都没有想过。

答:计划经济其实有不同的种类。有计划地发展经济和有计划地限制经济造成的结果大不相同。笼统地反对计划经济是对经济学无知的一种表现。

十五、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实行的就是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

答:资本主义国家也会用计划经济来限制生产,防止和推迟市场饱和的发生。只不过用的是损人利己的方式。

十六、说来听听。

答:在缺乏市场竞争或垄断市场的情况下,资本家会有计划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比如在日本汽车大举侵入美国之前,美国汽车的寿命不长。并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延长汽车寿命的技术,而是因为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会使市场更快地达到饱和。

十七、所以美国汽车后来被质量好的日本汽车打败。这就叫咎由自取,不要冤枉了高福利。

答:回去把家里的廉价钟表电器拆开看看会发现某个容易磨损的零件如齿轮等,不是用金属而是用塑料或尼龙做的。这些塑料零件的寿命就决定了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在一些容水家电中,如热水器等,一些涉水部件是用易锈蚀的软铁做成的。

十八、我也注意到了。告诉你一个小诀窍。在塑料齿轮上抹些凡士林和在软铁部分涂上防锈漆会使寿命延长很多。

答:还有更缺德的。就是向消费者释放破坏性产品。

十九、这倒是新鲜事。

答:一点也不新鲜。互联网问世后,一些破坏性软件就会不请自来。把计算机硬的软的破坏后,你就只好再买新的。于是一些软件公司自费操起了开发计算机病毒的行业,或怂恿别的公司制毒,以期扩大正常软件和杀毒软件的销售。一些网上的杀毒公司更损,以免费缉毒为名,进来后一通打砸抢,使你的计算机无法继续工作,最后不得不花钱请它清毒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用别的杀毒软件则毫无效果。

二十、哇!和谈恋爱差不多,死皮赖脸骗到手算赢。

答:当然,扩大市场也有积极的办法,除了在政治上反对垄断外,生产上主要是对现有产品进行更新,提高它们的使用价值或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然而在金钱的作用下,开发新市场的积极措施也会被消极运用。一些公司早就设计出完美的产品,却偏偏设置出性能不同的档次,利用专利的保护,从最低级开始,一级一级逐步地推向市场。等旧的产品基本饱和后再进行升级换代。这样一来,一代产品变成了几代产品,获得几代利润。

二十一、我觉得这倒是个好主意。金钱对谁都有魅力,但苦了消费者,尤其是不富裕的消费者。

答:商品的市场价值还与消费者有关。生活水平低的地区,同样的商品售价也要低些。所以销售商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地区价格。

二十二、地区差价是商人赚钱的有利条件。把商品从生活水平低的地区贩卖到高的地区,使高地区的消费者支付商人提供的贩售服务。

答: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商品的销售。书本文具等在知识分子中会很吃香,但到了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中可能鲜有问津。不同种族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会使具有不同种族特色的商品和服务表现出不同的市场价值。

二十三、看来影响商品市场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决不只与市场饱和有关的供求关系或稀缺程度。

答:我们只是讨论了一些常见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供求关系最重要,因为它给人们提供的改变和操纵市场的余地最大。由于商品的劳动价值要靠交换来兑现,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就给了劳动价值很大的诠译空间。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甚至以此否定劳动价值,认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供求关系来确定。

二十四、但他们忘记了供求关系本身也依赖于交换价值,因此具有可操纵性。在人为操控的市场上,市场价值和供求关系就成了鸡和蛋的关系。

答:的确如此。无论是在正常的还是在被操纵的市场上,由供求关系确定的市场价值仍然离不开劳动价值。没有劳动就没有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价值。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只有在有劳动创造了商品时才能发生。


劳动者的经济学和平等原理2012-06-14 09:01:28阅读(157) 评论(4)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I。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学

II。劳动经济学

……


VI。劳动者的经济学和平等原理

一、前面已经讲过劳动经济学。劳动者的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有何不同?

答:劳动者的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部分,讲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和由此获得的合理报酬。

二、好像在以往的经济学中没有说起过。

答: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感兴趣的只是资本家的利润。因此几乎完全忽视了劳动者,也不去研究他们的相关利益。

三、这就让人觉得产生和创造只是资本和资本家的作为和功劳。最近中国大陆出了本书叫“资本是个好东西”,其中也把劳动的功劳记到了资本头上。

答:事实却不是这样。劳动和劳动者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在观念上是如此,而且是可以用数理逻辑证实的。在以下的讨论中假设资本家也参与生产和管理,因此劳动者包括工人和资本家。当工人在生产中用劳动作功为Ww(下标w代表工人)而获的劳动报酬是Vw。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利润是他们所作的功与所获的报酬之差,也就是

Qw = Ww – Vw

四、这也是工人所创造的净价值。对比前面的利润公式Q = vT – V可见W = vT。劳动价值率v相当于单位时间所作功的功率。

答:同样地,资本家的劳动对利润的贡献是

QL = WL – VL

下标L代表资本家。

五、这也是资本家所创造的净价值。它与工人所创造的净价值是对称的。

答:另一方面,根据劳动价值公式E = vT + C可知,工人和资本家所作的功加上转移到产品中的不变资本应该是产品的总价值,也就是

E = Ww + WL + C

将其代入资本利润公式Q = E – V – C 有

Q = Ww – Vw + WL – VL

这里把可变资本分解成工人和资本家的报酬之和,即

V = Vw + VL

六、不说我也能看出来。这个利润实际上就是工人和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之和:

Q = Qw + QL

答:一般说来,一件产品从计划生产到实现价值的整个过程中往往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包括产品的设计、厂房和设备的建立、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以及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管理和调节等。如果用i表示n个生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总利润公式可以写成各种不同的形式:

Q = Σi,n Qi

= Σi,n (Wi – Vi)

= Σi,n (viTi – viτi)

= Σi,n viΔTi

其中Σi,n 表示从1到n求和。这些等式给出了劳动者的平等原理:生产的总利润是各生产者分别创造的分利润之和。这些分利润是没有加权的。

七、尽管在道理上本该如此,这个公式的导出是革命性的。它说明工人和资本家分享报酬之后的净利润不只是一种社会平等的理念或理想,而是可以被严格论证的。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

答:平等原理的线性特征雄辩地证明了每个劳动者都应在总利润中占有与其贡献相对应的份额。

八、那么,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悖论在哪里呢?

答:资本家会宣称他们所付的报酬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相同,或者说Vw = Ww,这时前面的关系式导致Qw = 0,即工人对生产的净利润没有贡献。这样一来就曲解了利润公式,使之成为Q = QL。

九、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按照相同的逻辑,也可以有VL = WL ,因此QL = 0。资本家也没有创造净利润。

答: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只好以资本利润公式Q = E – V – C来掩盖这种荒唐的逻辑,闭口不谈利润的组成部分,以便抹杀劳动的贡献。即便Vw = Ww并不合理,资本利润公式总是可以成立的。

十、如何公正地看待资本和劳动对生产和生产利润的作用的确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有必要把观念上的争论用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来证明。遗憾的是几百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答:这并不难理解。下面将会进一步讨论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的异化和剩余价值不变定理2012-06-18 12:17:38阅读(371) 评论(8)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VI。劳动者的经济学和平等原理

VII。资本的异化和剩余价值不变定理

一、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享有的至高无上的特权难道就没有一点道理吗?

答:在私有制的社会里,资本享有特权不仅有现实的道理,而且是必然的。这是因为现代大工业生产离不开不变资本的事先投资。把前面的平等原理写成资本的形式就是

Q = Σi,n (Ei – Vi – Ci)

而劳动价值公式也可写成

E = Σi,n (Wi + Ci)

由于生产各阶段的不变资本的投资通常由资本家承担,可以有

Q = Σi,n (Ei – Vi) – CL



E = Σi,n Wi + CL

这里的不变资本C是不对称的,它只有下标L。一切奥秘就在这个非对称的不变资本CL上。

二、这是不是说资本也和劳动一样能够创造价值?

答:资本要创造实际价值仍然离不开劳动。然而,资本有一个特异功能,就是能不通过劳动来增值资本,也就是不劳而获地自我繁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高利贷。其现代形式就是各种投资贷款。

三、我知道这种增殖过程并不创造新的财富,只是把别人的财富收集到金融资本家的口袋里。

答:正是如此。所以资本不创造实际财富的增殖行为就叫作资本的异化。

四、就是说资本本来是用作生产投资创造财富的,现在却用来搜刮现成的财富。

答:资本异化的一个结果就是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本是有代价的,而且代价不菲。当资本家用商业贷款来投资时,他必须支付所有的贷款利息、手续费、律师费和可能的违约罚款,并为投资失败承担丧失抵押财产的风险。

五、所有这些开销包括保险费等不是都囊括在不变资本C中,并预先从利润中排除在外了吗?

答:是这样。当不变资本来自产业资本家本人时,甚至可以在不变资本中加入等量的贷款利息来补偿因投资产业而失去的贷款给别人时的利息。但是不变资本中不包括承担投资风险的回报。风险的回报就是说在投资失败时,需要某种回报来补偿所造成的损失。

六、西方国家的保险业不是很发达吗?从财产到人身几乎无所不包。

答:但是很少有为一般性的投资失败或亏本担保的。即便有,也很昂贵,以致一般的投资利润承担不了。在现实世界中,投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是不均匀的。有的发了大财,有的却倾家荡产。因此风险回报是建立在全社会的统计意义上的。

七,这样说来有一点道理。否则没人愿意承担额外的风险。

答:也正因为投资风险的存在,获得投资贷款就需要一定的条件。除了产业的获利预期外,还需要贷款人有良好的信用。更重要的是需要贷款人有一定的财产抵押。

八、这就造成了贷款机会中事实上的不平等。

答:不平等就意味着特权。这种依赖于资产的贷款特权就派生出资本在分配中的特权。没有资产用作抵押获得贷款的劳动者只能服从这种特权,除此别无选择。

九、我明白了。这就是私有制下资本享有分配特权的“道理”。这个“道理”只是说明了为什么私有制社会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而不是像资产阶级学者那样用以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鼓吹所谓的机会平等等虚无缥缈的谎言。

答:假设投资者的风险报酬是U,把这一报酬付给资本家后,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也就减少了相等的数量,也就是

Ql = Wl – Vl – Ul

同时总利润也会相应地减少。然而工人所创造的利润却没有变化。如果把工人创造的利润称作剩余价值,就有剩余价值不变定理:剩余价值不因投资风险和风险报酬的变化而变化。

十、指出这一点十分重要。它说明投资风险和风险报酬并没有影响工人所创造的利润。工人仍然应该在最后的利润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答:结果却完全相反。“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资本特权也是如此。在分配过程中,资本的特权往往被资本的所有者尽可能地放大造成对无产者的残酷剥削。这被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理直气壮地称为“利益最大化原理”,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于是在资本控制分配的社会里,劳动市场也可以被资本所操纵。

十一、在这个被操纵的市场上,资本家为工人的劳动所付的报酬也可能是一个伪价值。

答:不幸的是私有制社会中这样的腐败却是合法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效劳的。美国大公司主管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倍。

十二、在公有制国家的收入中如此巨大的差别只能通过腐败来达到。这就是为什么公有制国家的两极分化远没有资本主义国家严重,但腐败看起来却很严重。

答:这些巨大的差别远远超过了应有的风险报酬。因此风险报酬Ul 在实际分配中已经被包括在Vl中了。即便如此,所剩的利润仍为资本家完全占有。这就是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公正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不如资本权。


十三、这就难怪马克思要提出剩余价值的理论,指责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答:事实上,剩余价值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只是从资本的角度进一步揭露了欧文和李嘉图学派,如雷文斯通、霍吉斯金、汤普森、格雷和布雷等,提出的资本家利用剩余产值剥削工人的事实。

十四、资本的异化或异化的资本使马克思把资本拟人化了:“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不是单纯的资产。今天为资本正名也只是强调它广义的工具价值。

十五、正如以前说过的,在金融资本主义的制度下,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异化资本同样可以成为扼杀产业的罪魁。

答:这在下面还要说到。上述分析也说明了为什么真正的平等和按劳分配制度只有在生产资料共享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固定资本不为资本家所有,而属于全体劳动者,于是有C = Σi,n Ci。这样就不存在资本的异化和特权,无须个人贷款来投资生产,因此也不必让个人承担投资风险。



利润三角形和食物链2012-06-21 10:39:35
阅读(318) 评论(7)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VII。资本的异化和剩余价值不变定理
VIII。利润三角形和食物链
一、目前一些中国人正热衷于为资本翻案。而你在前一节里说到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异化资本可以成为扼杀产业的罪魁。可不可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食物链?
答:当然可以,但要在以后的多次讨论中才能逐步深化。资本利润公式给出的制造业利润是
Qe = E – Ve – Ce
二、这里的下标e表示制造业。
答:没错。在我们讨论的简单模式中,假定不变资本C由两大部分组成:服务业开支S(包括基建维修、原料能源、广告和运输等)和银行的贷款利息B,制造业利润变成
Qe = E – Ve – Se – Be
其中Se可以看成是与该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的产值,其相应的服务业利润是
Qs = Se – Vs – Cs
其中,Vs和Cs分别是该服务业支付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三、同制造业一样,服务业也雇佣大量的人工。劳动价值在服务业的利润中也应占有较大的比例。
答:但在本节讨论的模式中只考虑为制造业服务所获的利润。同时在这个最简模式中的不变资本只考虑银行的贷款利息Bs。这些简化都不影响讨论结果。于是有
Qs = Se – Vs – Bs
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并不止一种,而可能是m种。这m种服务业从制造业获得的利润就是各个服务业的利润之和,即
Σj,m Qsj = Σj,m (Sej – Vsj – Bsj)
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贷款利息Be和Bs又都可看成是贷款银行的部分产值,与此相关的银行利润是
Qb = Be + Σj,m Bsj – Vb – Cb
答:很好。这就叫融会贯通。这里同样没有考虑职员的劳动价值对金融业利润的贡献。该公式右边的Be和Bs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利润公式中也有,只是符号正好相反。这表示制造业和服务业要把部分利润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金融业。另外服务业利润公式中的Se也出现在制造业的利润公式中,并且符号相反。也就是说制造业的部分利润还将流向服务业。这些利润流形成一个如下图中的黑色箭头所示的利润三角形。
五、通常金融业也需要制造业服务业的产品,因此有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利润回流。
答:这些回流量远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贷款利息,否则金融业就会亏本。因此上图中的黑三角代表这些行业间的利润主流。你看这个利润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六:这些单向的利润流并不构成一个闭合的利润循环。
答:这就是利润流的黑三角所揭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这些定向的利润流形成一个有头有尾有方向的食物链,叫作资本主义食物链。它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融洽的或不和谐的,而是一种定向经济,像弱肉强食那样的一种定向的丛林关系。这个丛林关系在图中生动地用虎、狼、羊、工具和市场的图示来加以说明。制造业创造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地流向上游的服务业和金融业。而服务业的创造的价值也源源不断地地流向金融业。
七:在这个企业食物链的最下端还有劳动价值和市场。
答:制造业创造的财富所具有的市场价值是E。E在数量上等价于劳动所作的功和转移到产品中的不变价值之和,即E = W + C。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劳动价值公式。其中的C是市场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数量上与转移的不变资本相当。为了清楚地表明劳动的作用,上图把E中被市场价值掩盖的劳动价值分离出来专门用图例来表示。
八、这是因为劳动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因此变成市场价值E中的另一部分。
答: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有意对此视而不见。位于这个食物链最下端的是99%的普通劳动者和他们构成的消费市场。这个市场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服务业和金融业也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人的劳动,但这不在现有模式的考虑之中。所以服务业和金融业中劳动创造的利润流在图中以虚线表示。
九、为什么表示金融业劳动价值的红色虚线要细些?
答:因为金融业对劳动的依赖相对较少,它的利润主要来自不劳而获的投资性资本输出。
十、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定向利润流和定向食物链的图示。它给我的映象太深刻了。
答: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秘密和必然趋势。那里根本没有什么“看不见的手”,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由异化的资本决定的分配方式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食物链顶端占人口1%的金融资本家手中,而处在食物链末端的制造业则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于是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产业大军不断解体,失业人口不断增加,消费市场也随之萎缩。这就是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现实,也是任何“看不见的手”都无法改变的。
十一、难道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利润的反馈机制吗?
答:当然有。如果没有的话,资本主义经济早就崩溃了。资本主义的反馈机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维系到今天。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流和食物链在本质上是不可逆的。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反馈机制只是延迟最后的衰落。这将在后面讨论。

利润三角形与食物链


商品经济的根本悖论和第二剩余价值2012-06-25 11:18:41阅读(225) 评论(15)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VIII。利润三角形和食物链

IX。商品经济的根本悖论和第二剩余价值

一、前面讲过的资本主义利润三角形与食物链说明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流必须时刻保持畅通无阻,否则资本主义经济就会崩溃。

答: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畅通无阻。当我们写下资本利润公式Q = E – V – C时,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在这个公式中,需要通过市场兑现的产值E是一个最大项。在正常情况下利润大于零时,也即Q > 0时,必须有

E > V + C

二、这是明摆的。难道又有什么秘密吗?

答:这个明摆的事实却使许多人视而不见。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单个企业或产业,而且适用于整个国家。

三、这至少在经济增长时是如此。

答:由于国内的总购买力不超过报酬总和V和转移到产品中的不变资本C,这个不等式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价值总是超过这个国家的购买力。

四、且慢。这个总购买力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总需求有什么不同?

答:总需求指特定时期对所有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和。它强调的是实际消费。因此总需求可以包括借债消费,如贷款投资和政府的赤字开支。购买力说的是消费的许可能力和经济来源。

五、那么在购买力中还应包括资本家的利润。

答:但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下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富有的资本家阶级根本不可能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消费,而只能储存在银行里或投资股票市场等,或变成其它产业投资继续生产大于消费的产品,增加市场积累。只有穷人才没有太多的存款或其它积累。这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讲的是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如果把利润公式改写成

E = Q + V + C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只有当全部利润都用于消费时,市场才不会有剩余。

六、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来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进而消化市场上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答:它们的确是这样做的。我们首先来看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把前一节中除金融服务以外的一般服务业的利润公式代入制造业利润公式消去Se后有

E = Qe + Qs + (Ve + Vs) + (Be + Bs)

这是说制造业和服务业员工的所有收入加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总利润再加制造业和服务业支付给银行的所有利息才能购完制造业投放到市场上的全部产品。如果把金融业服务也加进去,有

E = Qe + Qs + Qb + (Ve + Vs + Vb) + Cb

这时,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员工的所有收入加上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总利润再加金融业的不变资本才能购完市场上的全部产品。

七、这里说的服务业和金融业都只是为制造业服务的那部分。服务业和金融业还可以通过服务于制造业以外的社会来增加就业和购买力。

答:因此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了福利资本主义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收入人群通过穷人为自己提供额外的服务把所获利润的一部分返回给劳动者。然而服务业员工获得的总报酬不可能超过企业利润(Qe + Qs + Qb)的允许部分;有很大部分还是来自其他工薪阶层,即其他人的已有报酬(Ve + Vs + Vb). 当服务开支超出人们的消费能力时,他们会减少或终止服务性消费。

八、这就是说其它服务业只是把服务对象已有的购买力转移到服务者那里,而没有创造额外的购买力。

答:正是如此。只要生产利润或报酬中有一部分没被用于消费时,国内市场就会出现产品过剩。这部分过剩的产品就是没有被消费掉的的市场余量。在这里叫作第二剩余价值。于是我们有第二剩余价值定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产生的市场价值在正常情况下总是超过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个定理揭示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一个根本的悖论:资本控制的分配为了使资本家获得全部的生产利润,然而这种分配造成的财富分化却使这个初衷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实现。

九、有意思。这样马克思研究的剩余价值可以叫作第一剩余价值。

答: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存在,社会的两极分化越严重,市场的剩余价值就越大。因为富人可以把更多的钱用于储存和投资。再由于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第二剩余价值在某些商品中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当第二剩余价值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市场上造成大面积的产品过剩引发全面的过剩性经济危机。

十、通常人们把过剩性经济危机归罪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即生产的盲目性。

答: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认为的。在马克思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造成的危机已经发生。甚至在马克思以前,理想共产主义者圣西门就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必将导致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然而第二剩余价值与生产的组织方式无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便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实行市场监控和计划经济后,第二剩余价值的累积仍有可能造成经济危机。

行业危机和总需求危机2012-06-28 10:32:35阅读(189) 评论(4)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IX。商品经济的根本悖论和第二剩余价值

X。行业危机和总需求危机

一、前面说过第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因为它与生产的盲目性或计划性无关。

答:是这样。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还可能在商品供应正常的情况下,因总需求的减少而造成。由于发生学上的重要不同,有必要区分两种性质不同的过剩危机。由盲目生产等原因(包括外来产品的倾销)造成的相关产业的过剩性危机可以叫作行业危机,而由全范围的第二剩余价值积累和过剩造成的全国性过剩危机则可叫作总需求危机或简称需求危机。

二、那么行业危机能不能看成是行业性第二剩余价值过剩造成的?

答:行业危机固然与局部的第二剩余价值过剩有关,因此被古典经济学解释为暂时的供求不均衡。之所以把它与总需求危机分开,是为了强调它们在程度和范围上的不同,并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而这种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过剩危机在历史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例子。

三、行业危机在数理逻辑上如何研究?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这里只简单说说基本方法。由盲目生产造成的行业性过剩危机常常在经济异常繁荣和高涨后突然陷入衰退,因此具有间断性特征。如果用M表示某类产品的数量,用e表示该产品的单价,该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表示为

E = eM

四、很多时候单价可能随市场上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正如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说:“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 。

答:当价格是数量的函数时,可以用积分来表示:

E = ∫(m=0,M) edm

这时,资本利润公式成为Q = ∫(m=0,M) edm – V – C。

五、这里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也可能是m的函数,因此也可以用积分形式来表示。

答:是的。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假设该产品达到饱和时的最大市场容量是Mmax,当M > Mmax时,过剩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利润的贡献是零。于是利润变化在M = Mmax处发生间断,利润公式在间断点前后分别为

Q = ∫(m=0,M) edm – V – C               ( M ≦ Mmax )



Q = ∫(m=0,Mmax) edm – V – C            ( M ≧ Mmax )

其中定积分∫(m=0,Mmax) edm是市场达到饱和时E的最大价值。它是一个常数,故可记作Emax。于是市场饱和后的利润公式成为

Qmax = Emax – V – C ( M ≧ Mmax )

通常价格函数e = e(m)和最大市场容量是Mmax可以用产品的市场数据来模拟或估计。

五、这后面的利润公式在以往的经济学中很少讨论。

答:但它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当生产超出市场的饱和容量后,继续生产不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因成本增加而亏本。这时行业危机就会发生。根据投资和获利间的边际效应,假设市场上每增加一个产品,其单价减少一个固定的比率μ,即

e(M) = e(M-1)(1- μ)

可以求得该产品的价格函数是

e(M) = e1(1 – μ)**M           (μ < 1)

其中e1是边际效应发生后的第一个产品的价格。其后M个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

E(M) = (e(M) – e1)/ln(1 – μ)

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利润是

Q(M) = E(M) – V(M) – C(M)

当市场在最大市场容量Mmax处达到饱和时,产品单价是

e(Mmax) = e1(1 – μ)**Mmax

而全部产品的市价是

Emax = e1[1 - (1 – μ)**Mmax]/ln[1/(1 – μ)]

最大利润是

Qmax = Emax – V(Mmax) – C(Mmax)          ( M ≧ Mmax )

六、这时如果继续生产,产品所能卖到的市场价值不变而成本继续上升,因此利润反而减少。不久就有可能亏本。

答:亏本时Q < 0,即

e1[1 - (1 – μ)**Mmax]ln[1/(1 – μ)] < V + C

为简单起见,设生产成本正比于数量,即V + C = M(v + c), 有

M > [e1/(v + c)][1 - (1 – μ)**Mmax]/ln[1/(1 – μ)] = Mc


这就是说当产量M超过Mc这个临界产量后,继续生产就会亏本。这就是过剩性行业危机发生的原理。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讨论更复杂的行业模式。

七、从这个简单模式中可以看到产品单价的衰减率μ越大,临界产量就越小,危机也越容易发生。使危机更易发生的还有较高的生产成本。而最大市场容量很大时,临界产量会迅速增大,过剩危机较难发生。

答: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在现象学上也不尽相同。比起某类特定的商品来说,总需求的饱和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由第二剩余价值累积造成的经济危机没有盲目生产造成的危机来得频繁,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历史上第一次总需求危机的出现比行业危机晚三十年,并且不像行业危机的突然爆发那样造成国民总产值的严重倒退,而是经常表现为经济疲软,产值增量在零点附近起伏波动。

八、也就是说盲目生产可以频繁地造成局部的过剩危机,而第二剩余价值可以造成长周期的、全范围的和持久的经济萧条。

答:如果对经济数据进行谱分析的话,那些大振幅的高频振荡代表行业危机,而小振幅的低频振荡可代表需求危机,其波谷不一定总在零点之下。低频振荡不只是高频振荡的简单叠加。再对商业投资等主观经济行为同样进行谱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到投资波动与市场波动间的对应关系。这是研究市场经济的客观方法。可惜西方经济学并不注重这些客观方法,只是热衷于为资本主义经济行为进行辩解和为资本家发财设计方案,同时避免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真相。

九、看来西方经济学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答:孺子可教。这在后面要专门讨论,不破不立。另外,治理这两种过剩性危机的方法也不一样。由生产过剩造成的行业危机是一种自控性危机,也就是像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可以通过市场本身的自我调整来解决。危机发生后,行业破产和投资减少使产出下降。同时失业增加、收入减少和消费萎缩会导致的行业性通货紧缩,有助于减少市场过剩,最后因供求重新达到平衡而结束危机。

十、那么需求危机呢?

答:主要是设法扩大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由于相对过剩发生在商品经济的整个范围,靠市场自动的通货紧缩来调整会造成生产的大面积亏本,给全国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甚至造成购买力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行业危机发生后,相关产业常常通过销毁过剩产品来提前结束危机。而需求危机则不能这样来摆脱。这时政府或私人银行常常提供救助计划提赈消费能力,或增大投资和就业以便扩大内需。银行还会增加货币发行抵制通货紧缩。当商品经济出现根本问题致使需求危机不断发生时,就会出现滞涨现象,并使政府赤字和债务不断上升。

十一、难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出现于大萧条之后。

答:准确地说是在大萧条之后才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在资本主义早期商品生产还不发达的时候,第二剩余价值所造成的市场积累很容易被工业大军以外的人群所消耗。例如旧贵族阶层和跨国商人从国外带回的巨量财富可以购买大量的高档日用品和奢侈品。人口较大的农户们也可以通过货币媒介用农产品交换大量的工业品。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后,贵族和农业人口大量减少,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开拓更大的海外殖民地来推销第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强国时的经济都是“外向型”经济。当英国在十八世纪末和整个十九世纪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时,经济扩张的需要使英国占领了本国领土一百一十多倍的海外殖民地。随着英国工业的衰落英联邦也随之解体。后来亚洲新兴国家也是靠“外向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在前一节的图中,用美元表示的市场有一半跨过了绿色边界,这境外部分就代表国外市场。

十二、你说史上第一次需求危机的出现比行业危机晚三十年。能不能详细说说这两种不同的过剩性经济危机?

答:这会在接下来的一节里讨论。


第一次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2012-07-02 10:20:03阅读(187) 评论(2)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X。行业危机和总需求危机

XI。第一次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

一、能不能举例说说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这两种过剩危机呢?

答:可以。一般说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过剩危机发生在英国产业革命开始后近二十多年的1788年。由于1764年后的十几年中,许多新技术被陆续引入英国的纺织工业,如手摇珍妮纺纱机、阿克莱水力纺纱机、多轴走锭精纺“骡机” 、水力织布机和使用瓦特蒸汽机的蒸气纺织机,使生产技术和营运方式不断更新,生产效率迅速提高。由于生产的纺织品大大超过消费能力,产品大量积压,商家被迫折价抛售,一半的纺织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然而那次危机仅仅局限于纺织工业并且只持续了一年时间,因此是一次典型的行业危机。

二、这样的危机很容易被理解为偶然因素造成的局部的和暂时的现象。

答:那时的经济学家们正是这样认为的。1825年英国发生了全国性经济危机。就是那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也可以被解释为是由特殊原因造成的。因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伦敦交易所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的4897万英镑的公债在南美洲投资失败,从而导致大量投机商人和银行破产;纺织品因出口受阻而大量积压,以至纺织业和纺织机械制造业纷纷破产。

三、但与以前的危机不同,那是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答:这次危机之所以能影响到全国,因为是在潜在的需求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1808年美国对英国实行禁运,阻碍了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并使棉花价格暴涨。1809年英国农业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堆积在南美货栈里的大量纺织品因销售不完退回英国,终于触发了延续四年的经济危机。在这之前,英国发生过三次行业危机(分别是在1788年、1793年和1797年),每次持续的时间是一年左右。这次的危机持续的时间这么长,说明危机爆发前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比以往更加严重。

四、为什么这次危机距离上一次危机十二年才爆发?

答: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入研究。有些资料认为英国1803年还有一次危机,但无法确认。就目前所知,有两个主要因素。首先前段时间英国纺织业新技术带来的一次次生产飞跃已经处于稳定阶段,新的生产方式也已成形。在生产方式稳定的情况下,行业危机发生的周期较长而且固定。如英国1825年后大约十年发生一次经济危机1825、 1837、 1847、1857和1867等)。其次是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造成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大量企业和银行破产。于是当年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虽然大量的军事订货推动了重工业和机器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但经济好转的步伐缓慢。同时大量失业工人当兵或漂洋过海到美洲谋生,大量资金寻求海外投资,使国内的竞争压力减小。另外英国为了与欧洲各国結成反法同盟,用大量金钱和物资补助同盟国,消耗了大量行业性第二剩余价值。

五、战争清扫了市场。

答:有道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战争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样,都是解决第二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英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直到1814年拿破仑在英法战争中战败,欧洲大陆市场向英国开放。1815年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又可以出口美国。于是英国工业又开始繁荣。但是好景不长,一年后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相继饱和,使英国工业于1816年重新陷入危机。

六、这次离上次危机结束的时间更短,只有两年。

答: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更容易发生行业危机。之后英国经济一直疲软,没有出现危机后典型的经济高涨和繁荣阶段。由于需求不足资本家不敢投资,使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15到1817年几乎增长了五倍。这时,英国的金融资本家只得直接向国外输出资本推销国库券。1817年至 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达到3800万英镑。

七、巨额贷款增加了外国的购买力,又能吸纳英国工业的第二剩余价值。既赚利息,又赚利润,可谓是机关算尽,滴水不漏。

答:这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伎俩,使许多殖民地国家债台高筑濒临破产。然而随着英国粮食歉收、原材料涨价和黄金外流,国内外市场需求再度萎缩,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新的危机,直到1824年才有好转。由于需求没有真正恢复,资本家仍然不敢投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继续上升。导致了1825年的海外金融冒险和再次失败,并爆发了全国性经济危机。

八、从1810年延续四年的行业危机爆发后到1825大概是英国失去的十年,期间虽然有几次小规模的和短暂的波动。

答:因此从1816后,英国经济大致处在多次行业危机引发的持续的需求危机中。由于英国当时仍有大量的农业人口,需求危机没有像百年后的经济大萧条对国家的打击那么严重。但英国同样出台了政府的干预措施。1817年英国提出了旨在减轻失业、启动需求的公共工程拨款法案,批准拨款100-200万英镑,资助建设运河、港口、道路和桥梁。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用财政手段缓和经济危机的最早尝试。与今天西方国家各种经济刺激方案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没有产生凯恩斯主义。

九、感兴趣的是当时英国经济是怎样从利润危机中缓过气来,继续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答:首先英国当时的工业水平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别的国家不是英国发生一次初级的需求危机就能赶上来的。其次当英国的纺织业开始衰落后,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英国的行业危机从纺织业逐步过渡到冶金业、机器制造业等有关行业。再次,英国加速了对外扩张,一方面不断向新的殖民地进军,另一方面迫使其它竞争国家降低关税,大大增强了对外输出第二剩余价值的能力。在十九世纪的前五十年里,英国的出口额增加了六倍,掌握了世界贸易总额的20%。当时英国80%的棉织品销售到国外,而所消费的棉花则全部依靠进口。

十、看来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这两种过剩性危机常常结合在一起。行业危机可以引发行业外更广泛的需求危机。

答:所谓的总需求就是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总和。当行业危机造成企业倒闭和失业上升的情况下,会造成收入减少和消费降低,因而诱发继发性需求危机。尤其当存在潜在的需求危机时,行业危机可以使隐形的需求危机现出原形,甚至使需求危机在商品供应正常的情况下发生。这就是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之间的恶性循环。

十一、同时在需求危机中更易产生行业危机。

答:这可以从前面讨论的临界产量的表达式

Mc = e1[(1–μ)**Mmax - 1]/[(v + c)ln(1–μ)]

中看到。将Mc对Mmax求导有

dMc/dMmax = e(Mmax)/(v + c) > 0

这个导数在市场饱和点上是正的,故当需求疲软购买力下降时,最大市场容量Mmax减小,从而使利润消失的临界产量Mc随之减小。如果生产效率不变,行业危机就会更早发生。

十二、这里有两重因素:需求不足会减小最大市场容量,还会减小行业利润反转时的临界产量。

答:是这样。通常经济危机不一定在市场饱和后立刻发生,因为产业利润没有立即消失。如果把市场饱和到危机发生时的阶段Г = Mc–Mmax称为潜伏期,可以定义潜伏系数

ρ = (Mc–Mmax)/Mmax

用以说明生产达到饱和后,行业危机出现的快慢。潜伏期就是潜伏系数与最大市场容量的乘积Г= ρMmax,因此正比于潜伏系数和最大市场容量。把Mc代入后得

ρ = e1[(1–μ)**Mmax - 1]/[(v + c)ln(1–μ)Mmax] – 1

为了简化上述等式,不妨用幂级数来展开其中的指数函数

(1–μ)**Mmax = 1–μMmax + Mmax(Mmax–1)μ*μ/2 – …

和对数函数

ln(1–μ) = – (μ + μ*μ/2 + …)

取一级近似代入潜伏系数后可得

ρ = e1/(v + c) – 1

由于e1 = Q1 + v + c (Q1是边际效应后第一个产品的生产利润),故有

ρ = Q1/(v + c)

十三、等式右边不正是经济学中讲的利润率吗?

答:马克思又叫它剩余价值率。取一级近似后,潜伏系数就是产业的利润率。它仅与生产的初始状态有关。即便如此,结果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它说明产业的初始利润越大,市场饱和后的潜伏期就越长,产业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防止危机的发生。

十四、因此技术含量大,管理科学和效率高的产业更容易在需求不足和市场饱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西方国家的制造业衰落后,留下来的也主要是利润高的高科技和军火等产业。

答:二战后,西方国家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利润大大减少。低利润产业爆发危机的潜伏期缩短,使经济更容易出现波动。因此战后行业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比战前明显缩短。例如美国战后的九次经济危机分别发生于1948、1953、1957、1960、1969、1973、1980,1987和1990,大致五年一次。当大量低利润产业迁出美国后,美国行业危机的周期又开始拉长。

十五、这样的解释令人信服。把过剩危机进一步细分为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的确能更好地解释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有的危机仅限于行业危机,如2001年的美国互联网危机。而美国眼前的经济危机则可以看成是由金融行业爆发的危机造成的继发性需求危机。

答:这样理解至少比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说的金融危机更接近事实真相。一些“双底型”或跌宕型危机常常是由第一个行业危机和以后的继发性需求危机所组成。当利润流存在的情况下,总需求危机也可以在第二剩余价值消耗后逐渐改善。但是当利润流因构造性原因严重减弱后,需求危机后的经济疲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就像日本失去的十多年那样。


行业危机的转移和平衡2012-07-05 10:28:42阅读(286) 评论(13)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XI。第一次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

XII。行业危机的转移和平衡
一、对了。之前讨论第二剩余价值时,我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第二剩余价值真地存在,谁在为各个产业主买单,为他们支付还没在市场上完全兑现的工人报酬和资本家的利润?
答:非常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根本的问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首先是本国的投资银行,其次是外国人买单。当这两个神仙力不从心时,国家不得不出来买单。这意味着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资本主义时代。最后再买不完,就只有让危机中的劳动者和投机商买单。
二、能不能稍微解释一下?
答:银行用贷款预支产业的部分产值,有时还会借钱给其它国家使之有条件购买产业大国的剩余价值。最近几十年,穷途末路的西方国家甚至直接贷款给本国的消费者,使其用贷款消费或超前消费来清除第二剩余价值,保证企业和银行的利润得以兑现。同时其它国家也常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包括贵金属和原材料,交换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国家则通过纳税和借债把第二剩余价值变成基础建设,军费开支、福利补贴、刺激计划、科技研发和国际援助等,直至发动战争来开拓和清扫市场。经济危机发生后通货紧缩证券贬值,使企业家、工人和投机商的财富和第二剩余价值一道消失。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就是一部第二剩余价值史。一切天机都隐藏在第二剩余价值的周期循环中。这就是西方经济学闭口不谈第二剩余价值的原因。
三、真可谓单刀直入。先说说海外交换。这种交换不是给工业国家带来新的等量的商品代替被出口的部分吗?
答:然而在事实上,不是所有进口物资都被抛向市场的,尤其是有收藏价值的贵金属等。因此发达国家的银行和国库都有大量的黄金或白银储存。由于这些通过出口国内商品获得的贵金属并不都流向国内市场,它们实际上起到了吸纳第二剩余价值的作用。也正因为它们包含劳动价值,可以成为被各国接受的货币等价物,或成为国际货币的支撑资源。十九世纪的出口大国英国那时国库里的黄金白银能使英镑长期保持金本位制,并不断地投资国外。取代了英国的美国也曾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
四、由此看来今天许多亚洲新兴国家购买外国债券和货币也是吸纳国内第二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
答:正是如此。相比于贵金属,包括债券在内的再生纸币更容易被外国银行所操控,成为转嫁货币发行国经济危机的一种工具。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由于银行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可以直接“储存”本国货币来吸纳第二剩余价值,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换句话说,就是以增加工资和福利的形式把出口剩下的第二剩余价值分给人民,从而防止危机,保证生产利润畅通无阻。
五、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它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
答:靠出口消除第二剩余价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减缓或减少产业危机的发生。前面说过行业危机发生时的临界产值因最大市场容量的增大而增大。其增加的速度就是导数
dMc/dMmax = e(Mmax)/(v + c)
等式右边是市场饱和时的生产效率。当市场扩大到海外时,增加的市场容量和低廉的原材料可以提高临界产量增大的速度。
六、这从前面讲的潜伏期理论中看得更清楚。按前面的定义,从市场饱和到危机发生的潜伏期是
Г = ρMmax = Q1Mmax/(v + c)
市场越大或成本越小潜伏期就越长。
答:当各个产业极力向国外推销第二剩余价值牟取最大利益时,通常带回来的是国内生产不足的商品。这就相当于用过热产业的第二剩余价值弥补国内产业发展不均所造成的缺失,降低了产业危机发生的频率。这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在不平衡行业中转移的机制。
七、难怪英国扩张海外殖民地后产业危机发生的周期较长且稳定。
答: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都努力通过市场来转移本行业的危机,致使第二剩余价值能在各国的不同行业中平衡分布。其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市场相连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明显的同步特征。
八、通过市场来转移和平衡行业危机很像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论点。
答:实际上正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只是回避了第二剩余价值后便罗罗嗦嗦地说不明白。最后只好请来一只“看不见的手”省去了不少解释的功夫。但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市场吸纳第二剩余价值的能力都有最后的极限,所以危机总归还是要爆发,而且爆发得更加广泛和深刻,以致发生了二战前的经济大萧条。
九、通过市场来转移行业危机的话,可以使两种过剩性经济危机搅在一起难以区分,既形影相随又互为因果,这也许就是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包括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专门区分它们的原因。
答:也许是。这种转移成功的条件是其它行业的第二剩余价值相对不足,因此能容纳外来的市场余量,同时还要有有效的市场机制用以转移市场余量。战后的西方国家已不再同时具有这两个基本条件。
十、为什么?
答:因为在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环境中,当新的技术时代到来之前,有市场空间的行业往往是利润不大的行业。根据前面的讨论,低利行业的潜伏系数很小,因此潜伏期很短,容纳外部价值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高利润产业不像十九世纪的英国生产的棉布、钢铁和普通机床那样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市场。加上对一些国家的科技制裁限制了科技产业第二剩余价值的输出。最后由于产业利润的减小和危机发生的潜伏期缩短,行业危机的及时转移更加困难。因此战后西方国家大部分短周期的经济危机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明显的同步性,常常表现出孤立的或行业性特征。不少资料认为美国战后发生的十多次经济危机中只有五次具有世界同步特征(如1957、1973、1980,2001和2008)。
十一、所以美国人常说股市危机、互联网危机和房贷危机等。
答:西方经济学如此命名这些危机难免有其政治上的目的,就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衰落的真相。同时由于忽视了第二剩余价值的存在,人们事先对经济冒险缺乏了解,事后对危机性质缺乏认识,就事论事地将它们归结于表面的起因,致使类似的危机不断重演。例如上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到了经济危机与需求不足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看不到需求危机与第二剩余价值过剩之间的关系,而不经逻辑和事实证明地把需求不足的原因归结于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对资本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大心理因素。
十二、唯心主义的东西总是经不起检验的。美欧国家在金融危机前盛行的超前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和以后的继发性需求危机,最后否证了凯恩斯的危机理论。
答:即便就纯消费心理来说,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美国非主流经济学中制度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凡勃伦认为由于社会上对人的看法往往不是根据他的才能或品德,而是根据他的消费标准,所以人们倾向于摆阔气,在大庭广众中维持较奢侈的消费方式。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消费方式时,较低阶层的消费总是尽力向较高阶层看齐。他还认为,消费方式是易奢不易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十三、我觉得这些观点更接近现实。美国这些年破产的个人多数是低收入者。这证明了凡勃伦的观点是正确的。

答:所以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注定会失败。当危机的行业特征再现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重新捡起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行业危机理论,将其改头换面成“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能提供危机发生的数理基础,同样是不经证明的主观臆测。自1825年之后,除了受严重的需求危机和战争的影响,经济危机有着十年左右稳定的循环周期。这是“创造性破坏”理论无法解释的。熊彼特所说的五种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创新)造成的“创造性破坏”应是随机的和不定期的。即便有什么“创造性破坏”的因素存在,经济学家仍然有义务去回答这些创造带来破坏的概率及其经济背景和原因,而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家那样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就像牛顿把天体运行归因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
十四、根据这种外因说,今天的金融危机也就被说成是少数人的贪婪造成的,以便推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负的责任。
答:一针见血。当需求普遍不足时,库存过剩,产业投资减少,银行利息下降,利润流减弱甚至中断。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背景下,还容易发生银行、投资者和企业的冒险行为,孤注一掷或背水一战,以求突破困境杀出一条生路来。英国第一次需求危机发生后导致了1825年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个道理。
十五、这正是所谓的悖入悖出。一些学者认为十九世纪的产业大国英国多次对南北美洲的赌博性投资冒险和失败是英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今天西方各国正在重走英国当年的老路,在长期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进行金融冒险和投机,终于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使长期掩盖的需求危机暴露出来。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变有其不变的规律和特征。这就是前面的利润三角形和食物链所揭示的必然归宿。


总需求危机的周期特征2012-07-09 10:49:02阅读(134) 评论(4)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IX。商品经济的根本悖论和第二剩余价值




XIII。总需求危机的周期特征

一、前面说到凯恩斯的危机理论在需求危机的问题上是失败的,因为需求危机源于商品生产中的第二剩余价值,而不只是消费者的收入和心理因素。那么怎样用第二剩余价值来讨论需求危机呢?

答:西方微观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有所谓的需求函数,通常是与物价有关的单调函数。事实上总需求随危机一道具有某种程度的周期特征,真实的需求函数应是带有某个周期项的函数。由于战后号称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不断用货币政策控制市场,希望通过扩大消费来购买第二剩余价值,防止通货紧缩造成第二剩余价值的蒸发,保障资本家的利润在市场上不折不扣地得到兑现。因此西方国家包括收入和消费在内的经济数据无法真实地反映这种周期特征。用这些数据回归模拟的需求函数通常都是单调的连续函数。

二、那么能不能在这些数据中消除人为的货币因素造成的通胀影响呢?

答:很难。西方国家公布通胀指数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没有实用价值。它们也不承认人为的通胀存在。走进这些国家的超市会看到成千上万精包装的加工食品摆在货架上,绝大多数鲜有问津。这些卖不动的食品价格的变化远小于面包、蔬菜和肉类等每餐必需的食品。其它商品的情况也一样。由于高档商品的利润很大,有较大的降价空间,因此常常不定期地减价抛售。把所有这些商品搅在一起得到的通胀指数也就是每年百分之零点几。而家庭主妇的菜篮子已比几年前涨了一倍。因此不少中国学者用美国的经济数据验证西方经济学理论时,得到的结果经常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完全与市场理论背道而驰。所以西方经济学家爱发空-空导弹,尽量回避实际检验。

三、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已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答:反过来说也可以:西方经济学与市场经济相去甚远。美国新制度学派把西方国家的经济分成两个部分:大型垄断企业的计划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市场经济。这就很像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可西方国家还要中国进一步市场化,其实就是私有化。

四、那么该怎样研究需求危机呢?

答:首先是找到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总需求危机是大范围的第二剩余价值过剩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全国性经济危机。第二剩余价值过剩可以是经济过热的结果,也可以因需求下降而造成。全面分析经济危机的整个过程是动力经济学的任务。今天的经济学还只停留在以描述为主的运动学阶段。

五、那么能不能先看看影响危机周期的可能因素?

答:可以首先定义第二剩余价值R的数学形式:

R = KqQ + KvV (Kq ≦ 1,Kv ≦ 1)

其中Kq和Kv分别代表利润和报酬的剩余系数。而用于消费的购买力就是(1- Kq)Q + (1- Kv) V。当有借贷消费时,剩余系数可以小于零。

六、为什么没有考虑不变资本C的剩余部分?

答:在仅考虑金融等服务的情况下,不变资本如贷款利息、场地租金、保险支出、设备维修、广告运输和销售担保等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就已支付了,并转变成了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利润和人工报酬。这从前面的利润公式

E = Qe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 + Cb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为简单起见,前面用

Q = Qe + Σj,m Qsj + Qb



V = Ve + Σj,m Vsj + Vb

来分别表示各自所有的分量,同时把Cb包括在Qs和Vs中。

七、就是说金融业的不变资本中只考虑了服务开支。

答:是这样,因为这是主要的。再定义第二剩余价值率

б = R/E

这里的E就是总产值。前面的资本利润公式可写成E = Q + V + C。于是

б = (KqQ + KvV)/(Q + V + C)

作为初步的分析,没有考虑第二剩余价值出口国外的情况。

八、需求危机的周期一定与第二剩余价值率的大小有关。

答:可以假定第二剩余价值率越大就越容易发生需求危机。反之亦反之。这与凯恩斯的危机理论是吻合的。

九、显然剩余系数Kq和Kv越大,第二剩余价值率也越大,危机越容易发生。

答: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总是鼓励消费,哪怕是超前消费。为了扩大消费,还设定了许多只花钱不工休的消费节,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情人节等。看起来挺人性,其实都是为了多消费。连鬼都没忘了让它在鬼节花钱买糖。生日等就更逃不了买点什么来献礼。正如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凡勃伦 所说:即使是极穷困的家庭,也会设法来表现自己。男子们尽力工作以便使妻子有一些装饰来打扮。

十、严肃的宗教节日圣诞节也成了开支最大的消费节。

答:复活节也不能免俗。爱、情和信样样都得用物化的金钱来表达。

十一、这样的社会让女人们无比向往,只要说声“爱你”,彩礼就会滚滚而来。

答:除了剩余系数,第二剩余价值率还与生产利润和成本有关。将第二剩余价值率对利润求导得

dб/dQ = [(Kq – Kv)V + KqC]/(E*E)

该导数的符号与两个剩余系数的相对大小有关。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收入越多,消费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假设收入Va大于Vb,与之对应的剩余系数是Ka和Kb,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表达成数学形式就是

(1- Ka)Va/[(1- Kb)Vb] < Va/Vb

这就是说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因为Va/Vb > 0,上式变成

(1- Ka)/(1- Kb) < 1

也就是Ka > Kb或Ka/Kb > 1。

十二 、有钱人的剩余系数大于穷人的。

答:可见这一比值越大,贫富的两极分化也就越严重。富人与穷人的剩余系数比或系数差可以反映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

十三、因此当资本家包括利润在内的收入高于工人时,有Kq > Kv。

答:这时有dб/dQ > 0,且两极分化越大,该导数也越大。于是当社会的两极分化严重时,第二剩余价值率随产业利润的增大而增大,增大的速度因两极分化而加快。

十四、这就是说不计国外市场时,在两极分化的社会里,生产的利润增加会缩短需求危机发生的周期。

答:其中两极分化的作用大于利润增加。因为剩余系数出现在导数的分子上,而利润出现在分母上。

十五、如果把二战后美国与国际同步的经济危机看成是需求危机,那么危机的平均周期延长说明了战后美国的生产利润下降。

答:二战后西方许多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以国家政策干预经济,用大量的赤字和纸币来增加开支和对抗危机发生后的通货紧缩。遇到大的危机时,政府每年的赤字开支就占总产值的几个百分比。因此战后的经济危机已不再是自由经济的真实表现,甚至在危机时出现通货膨胀的反常现象。由于人为地缩短危机的持续时间,不再容易辨别典型的需求危机。从有限的数据来看,典型的需求危机也许只有1973年到1983年这十年和从2007年持续到今后几年的经济危机。即便用你的理解,这一推理也是与事实吻合的。

十六、当出现超前消费或贷款消费时,Kv < 0,两极分化对利润减小时周期延长的作用更加明显。

答:再来看第二剩余价值率相对于工人报酬V的导数

dб/dV = [KvC - (Kq – Kv)Q]/(E*E)

有超前消费或贷款消费时,Kv < 0,这个导数小于零,否则可正可负。即Kv > 0时有

dб/dV < 0 当 Kq/Kv > C/Q + 1



dб/dV > 0 当 Kq/Kv < C/Q + 1

当两极分化严重,普通劳动者存款很少甚至为负时,导数小于零。

十七、在这种情况下,战后美国需求危机的周期延长与工人总报酬的增加有关。

答:尤其是战后头三十年里只发生过两次世界同步的危机。当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后,美国经济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工人报酬和福利减小,贫富差距重新拉大,世界同步性危机发生的周期又开始缩小。在最近的三十年里至少发生了三次同步危机。

十八、看来这个理论还真有效,能说明这么多现有经济学说明不了的问题。

答:第二剩余价值率相对于不变资本的导数是

dб/dC = – (KqQ + KvV)/(E*E)

它总是小于零的。不变资本中包括各种为制造业服务的开支。战后发达国家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包括服务和投资利息在内的不变资本增大也能延长需求危机的爆发周期。而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强度大的低技术产业较容易发生需求危机。

十九、有意思。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延缓了需求危机。可是它们的经济学家事先并没有从数理逻辑上证明这种作用。他们甚至不知道第二剩余价值的存在。

答:这就是市场自动调节的一个结果。就像分子的热运动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仍表现为某种统计规律,以致可以说是受统计规律控制的。当人们不知道这些规律时会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分子的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这只“看不见的手”显出原形,使其能在法律的监督下为人类服务。

二十、能不能对影响需求危机的基本因素作一个总结?

答:简单说来就是战后需求危机周期的延长主要与以下三个平均因素有关:一是生产的利润减小。二是劳动者总报酬的提高。三是服务业的发展使制造业成本增大,更多的不变资本变成服务业和金融业利润和报酬,扩大了消费者的人数和范围。



行业危机和自由经济的本质2012-07-12 09:52:58阅读(426) 评论(7)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X。行业危机和总需求危机

XIV。行业危机和自由经济的本质
一、过去马克思主义者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盲目生产造成的,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有关,是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第一剩余价值惹得祸。现在你说是 第二剩余价值惹得祸。到底谁是罪魁祸首?
答:这两个剩余价值是有关联的。资本家为了第一剩余价值拼命生产,结果容易造成第二剩余价值过剩,引发行业危机或需求危机。
二、可是现在西方国家不再拼命生产了,甚至连制造业都搬走了。工人也不再造反了,反而埋怨到处找不到工做。可经济危机照样发生。
答:这是因为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不总是与盲目生产有关,也可以由外来原因造成。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纺织业完成了全面的机械化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纺织品的对外出口猛增了几倍。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购买力,英国向美国等地大量贷款。无数投机热钱也从四面八方流向美国等进口国,造成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当消费泡沫膨胀到极限爆破时,爆发了第一次发源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并迅速传至英国和欧洲大陆,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起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需求危机。
三、听起来有点耳熟。让人想起上世纪最后十年亚洲的金融危机和长达数年的继发性需求危机。
答:外源性经济危机是可以由发达国家对弱国发动金融战或贸易战造成。美国汲取了英国老师当年的教训,用热钱造成当地输入性通胀后便及时抽身,就像炒股一样炒别国的资产。所以当亚洲新兴国家哀鸿遍野时,发了横财的新大陆一片莺歌燕舞,兴高采烈地掀起了互联网的科技大跃进。
四、这样说来,严重的自然灾害也可能造成需求不足并因此引发经济危机。
答:是这样。在资本主义早期农业人口占较大比例的时候,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总需求。例如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致使全国对工业品的需求下降。英国通过军事开支来扩大内需,却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加上大量进口粮食,使英国黄金滚滚外流。金价上涨银行倒闭,工业品的需求进一步缩小。终于促成了1797年短暂的经济危机。十多年后的1809年,英国再次发生的粮食歉收引发了一场更大更久的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1838和1839年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加上1839年美国棉花歉收,深化并加重了当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
五、看来新古典主义把经济危机归于外因也有一定的道理。
答:西方经济学是盲人摸象学。在资本家的条条框框中和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里,各学派都只能摸到大象的某个部分,然后把这个部分当成整个大象。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中发生的无论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经济危机,最终都与第二剩余价值的相对过剩有关。但西方经济学却偏偏对此视而不见。
六、那么生产的盲目性对经济危机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答:盲目生产无疑会造成过剩危机。但是把资本主义世界的过剩危机仅仅归咎于盲目生产,哪怕是对资本主义早期的内源性和原发性经济危机来说都过于简单了。
七、为什么?
答:仔细分析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会发现,所谓生产的盲目性是一个很难确切定义的概念。如果把一切供大于求的现象都说成是盲目生产造成的话未免过于天真。事实上资本家的生产总是有目的的,包括向市场提供超过需求的商品。仅仅满足于市场需求和社会和谐从来就不是他们的目的,而是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学家们,如李嘉图等,强加给他们的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生产从一开始就是排他的和竞争的,即所谓的同行相斥。有目的地提供剩余产品正是资本家利用市场竞争打败竞争对手,独霸市场的一种手段。
八、慢点,为什么是李嘉图?
答:早期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所以他不愁过剩危机。
九、这听起来确像是计划经济的腔调。
答:然而他忽视了资本家生产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
十、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获得产品的垄断价格。
答: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减少危机的发生。
十一、生产供过于求的产品是为了减少危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不会这么说。
答:因为书生们没有资本家精明。前面讨论行业危机时讲到任何商品都有一个最大市场容量Mmax。如果这种产品的使用寿命小于市场达到饱和的时间周期,市场就不会饱和。比如说一辆轿车的使用寿命T = 10年,而其最大市场容量是一百万辆。那么在十年里生产一百万辆这样的轿车就不会使市场达到饱和。这个安全产量就是
Msafe = Mmax / T
相当于年产10万辆或日产274辆 (设每周七个工作日)。
十二、在安全产量下,市场不会饱和,就没有原发性过剩危机了。所以精明的资本家要想方设法把产量控制在安全产量内。
答:对。这就要把多余的产量和厂家请出本行业。因为不能用大炮把竞争对手轰平,唯一能做的就是制造过剩危机,使实力弱的竞争者在危机中破产关门。而且这种竞争性危机发生得越早越好,以便更早地垄断产量和价格,实行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
十三、一次危机不够就再来一次,直到达到目的为止。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危机异常频繁,每三、四年就有一次。
答:前面说过行业危机发生的潜伏系数正比于利润率,即
ρ = Q1/(v + c)
市场饱和后利润小成本高的厂家比利润大成本低的厂家更早地发生危机。因此就像眼前的危机一样,破产的主要是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而大型垄断企业反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四、对实力雄厚的企业大鳄来说,周期性的危机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的好机会。
答:大企业有意制造和利用这种危机来打垮同行,使它们无法成长壮大成为威胁自己的竞争对手。1846年英国有200家铁路公司。1847年的危机发生后到1848年就减少到20家大公司和几家小公司,从而为走出危机铺平了道路。像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和康采恩等大型垄断组织也是在187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大量涌现的。在行业竞争的兴亡交替中,大企业可以不断巩固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垄断价格。因此在资本主义的丛林世界里不断造成产品过剩的与其说是盲目性的,不如说是竞争性的,就像定期给麦地除草杀虫一样无情地消灭争夺阳光、肥料和空间的竞争者。由于竞争对手通常远不只红蓝两方,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看起来就像军阀混战,盲目无序。
十五、看来把生产过剩仅仅看成是盲目生产的结果不免有点天真幼稚,也是把资本家集团看成是铁板一块的简单思维产生的片面认识。
答: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行业危机甚至是野心勃勃的大企业为打败行业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垄断安全产量和产品价格而实行的计划经济的特殊形式,是你死我活的行业竞争的必然产物。这种计划经济不同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地方在于资本家除了要计划生产外,还有计划用危机来打败对手。在行业危机中失败破产的是实力处于下风的中小企业,而不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当一些老牌的大企业犯有致命的错误,如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短命汽车)和雷曼兄弟银行(投资和投机失手)等,也会在竞争中淘汰出局。只不过这种残酷的动物行为在西装革履的专业搏斗中有板有眼有根有据,因此显得输赢公正精彩纷呈和富有戏剧性,远没有动物撕杀那么血腥残忍单调乏味。
十六、这种竞争性危机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发展比以前的社会快得多的重要原因,犹如进化最快的物种常常是善于自相残杀的物种一样。由于在危机中利润率低的厂家首先破产,这就迫使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提高生产效率,引用新技术和新管理。因此行业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种“强胜弱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筛选机制,保证极端冷酷、自私、狡诈、坚毅以及富有冒险精神、钢骨铁腕和远见卓识的社会精英和精英企业能够从经济到政治的各个领域统治这个社会。由于在经济竞争中胜利的资本家们需要政治上新的代理人,与这种周期性的淘汰机制相对应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政府淘汰制。
十七、这样说来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行业危机理论也有一定的道理。
答:熊彼特也算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但没有摸完整只大象。他把全部的天才和精力用到了整理以往所有经济理论的浩瀚工程中,至死也没能完成他的宏篇巨制《经济分析史》。可见不负责任的“经济学家”们害人不浅。
十八、的确可惜。就像行业竞争导致垄断一样,成熟的学科只有一种学说。除了牛顿力学外,没人听说过马顿力学或羊顿力学。所以我一碰到学派繁杂的学科,就知道是门年轻的学科。我不追求“博学”,只追求“真学”。
答:那是当有“真学”存在时。没有,就只能求真。一个门外汉辨别真伪的简单法则就是翻翻看有没有与真实世界加以对照的文字。西方社会学,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很少对比现实,总是从观念到观念,所以除供批判和骗人外,大可不必劳人大驾。
十九、你是对“最小二乘法”活学活用。对了,在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中,科技创新的动力就只能来自于“思想觉悟”吗?
答: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面临这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向全世界推销第二剩余价值,防止本国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国家之间永远存在着强大的竞争压力。而资本主义制度还会把这种压力转化为战争。只要有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就有扩张,就有战争。因此根本不用为社会主义经济缺乏竞争压力而杞人忧天。在遭到西方国家严厉封锁的毛泽东时代,中国单一的计划经济不存在外部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然而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同样促进了中国工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只能生产“汉阳造”的手动步枪到生产现代军用飞机、导弹、原子弹和氢弹。甚至还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科技发展的速度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甚至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就纵向对比而言,它不仅超过了资本主义的旧中国,而且超过了后来的市场经济时代。
二十、国际竞争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一样。
答: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反垄断。甚至利用国家资源帮助本国的垄断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前段时间,对互联网实行严格管理和监视的美国借政治原因协助谷歌扩展在华业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私有制国家难以调集国家力量进行竞争,这正是资本主义国家拼命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原因,并千方百计地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
二十一、它们把这叫作自由经济。
答:这不奇怪。为了给残酷竞争和丛林法则扫清道路,有望在竞争中获胜的强者最喜欢鼓吹自由和自由竞争。这就是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充满经济危机的一个多世纪里稳固地占据着经济学主流地位的原因。当年的制造业大国英国在产能和运输能力远高于其它国家的时代就高喊“自由贸易”,用武力打开其它国家的国门。如1842年英国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对英国商品豁免关税。英国甚至在1848年通过法律带头取消本国的农产品关税,以此施压其它国家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以便大英帝国的商品和投资在海外畅通无阻。美国在英国的压力下降低金属进口税后,英国钢铁潮水般涌向美国,使美国钢铁产量在三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大量的英国冶金制品和纺织品等的涌入加上前面所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直接导致了1857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那次危机还导致了史上第一次美国解体。北方通过长达四年的南北战争才重新占领了南方独立州。
二十二、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美国的南北战争与之前的经济危机有关。不是说战争是为了解放黑人奴隶吗?
答:南北工农业州为了争夺黑人劳力的纠纷由来已久。而南方之所以在危机后宣布独立,是因为本来没有竞争对手的南方种植园的棉农不再愿意卷入到北方州引起的工业竞争中“被危机”。为了自保,南方州在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时便要求脱离联邦,以免再次受到工业竞争和危机的拖累。另外,南方还耽心美国在危机后实行的高关税将会严重打击靠出口棉花的南方州的利益。今天研究南北战争的历史学家很少愿意提及战争前夜美国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经济危机,正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造成内战的事实,从而把那次延续了四年死伤百万的全国内战美化成是为了解放黑奴。事实上,林肯政府在战争初期的态度是明确的:只要南方放弃独立,就可以仍然保留奴隶制。显然南方不是为了保留奴隶制而独立的。
二十三、难怪黑人“被解放”五年后,美国才想起给他们名义上的选举权。随即用种族隔离法将其架空。
答:今天当世界上法律、警察和监狱最多的美国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后也如法炮制,强迫其它国家实行“自由经济”和“军事透明”,以便解除对方的保护,在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和军事较量中更有把握地打败新兴国家“自由”和“透明”的竞争对手。
二十四、那么为什么美国后来没有被大英帝国的“自由”吃掉,反而吃掉了“自由”的英国呢?
答:美国和欧洲各国在英国的忽悠下吃尽苦头后终于醒悟了过来。南北战争爆发后,美国把关税提高到47%。战争结束后又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关税,加强了对纺织业和钢铁业的保护。加上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大量出现的垄断组织又增强了国际竞争的力量。在各种贸易壁垒的保护下,美国的国内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限制自由后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就是1878年英国的经济危机没再能像以前那样波及到美国。由于德国也同样实行了高关税,受英国危机的影响也比以往小。一些学者认为1878年的英国危机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大英帝国开始走向衰落,而美国和德国则日益强盛。
二十五、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仿自由派们应该好好重温这段历史。
答:中国目前是出口大国,固然不希望别国的贸易壁垒,所以自由主义经济学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要牢牢记住英国当年的教训,为了打开别国的大门而首先放弃关税;而当别国设置贸易壁垒时不能随机应变,及时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继续盼望着打动别国。当时美国和德国在经济上的胜利鼓舞了其他各国纷纷仿效。1892年法国也后起直追制定了提高进口关税的《梅利奈税则》,实施了欧洲最严厉的关贸政策。在贸易保护主义的世界潮流冲击下,英国以张伯伦为首的工业资本集团主张以“帝国国内特惠关税”法案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关税。但是沉浸在“自由”梦里的英国最终没能通过这一有利于英国长远利益的新政策。
二十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简单化了,只注意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而忽视了资本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和拼搏同样是你死我活的。
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工人阶级的处境和地位十分可悲。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会给斗争中的工人阶级带来意外的伤害,尽管资本家阶级内部的利益争夺和食物链间的杀戮反抗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资本主义世界广泛的制造业衰退、服务业蔓延和金融业猖獗与其说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结果,不如说是各行业资本家之间利益争夺的结果。忽视了资本家集团之间你争我夺对历史的作用只是说明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单纯和善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学究气。今天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卿之流就更不是西方国家的对手。然而没有人,哪怕是资产阶级学者,能够否认马克思影响至今的睿智和情怀。


经济发展的真正秘笈2012-07-16 09:19:30阅读(279) 评论(5)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XIV。行业危机和自由经济的本质
XV。经济发展的真正秘笈
一、前面说到如果把产量控制在安全产量之内就不会有市场饱和,也就不会有该行业的过剩危机。
答:这是对一个行业而言的。
二、如果所有行业都能把产量控制在安全产量之内,不是就没有经济危机了吗?
答:很有意义的问题。假定在一个闭合系统中,如一个被国际市场封锁的国家,只要有相当部分的利润和报酬没有被用于消费,原来的最大市场容量就会缩小,生产规模也就随之缩小。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生产刚刚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最低消费需求,从而无法积累任何收入时,才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这种不产生第二剩余价值的经济是一种静态的计划经济。
三、就像被西方国家封锁时的中国。
答:更不如中国那时的经济。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统计开始的1952年(679亿人民币元)到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年1978年(3,645亿)的27年中,平均每年发展的速度是(3645除以679后开26次方再减1)
ц = 26√(3645/679) – 1 = 0.0668
也就是6.7%。那时的物价十分稳定。如果像后三十年或亚洲新兴国家高速发展时那样物价上涨到十倍,前27年的平均年增长可以高达16%。如果物价涨成五倍,平均年增长是13.5%。就是涨成两倍也有9.6%的增长率。所有这些速度都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通货膨胀率相当时的增长速度。
四、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还包括了大跃进和文革中几年不正常的经济衰退。否则会更高。
答:事实上没有一个资本主义人口大国可以承受三十年封锁而不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德国为了突破战胜国的围堵而爆发的。日本受到美国的钢铁和能源封锁后也不得不偷袭珍珠港卷入了二战。社会主义的中国实际上是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产生这奇迹的原因就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是私有制国家做不到的。
五、过去我还真以为那时的中国已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答:中国人习惯把货币储存(比如存款)的多少当作贫富的标准。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下中国无法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国库里很少外汇储存。于是有人觉得中国已经贫困到崩溃的边缘。这是对贫富的根本误解。今天的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存,国家和人民就富了吗?很难说。在美国的利息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今天,外汇储存获得的利息远低于这些外汇的贬值率。因此这些过大的外汇储存给中国带来的是不必要的损失和负担,并使中国再也经不起三十年的封锁。
六、哎,发展中的经济会产生第二剩余价值。中国那时没有出口市场,人民的工资收入又不高,是如何解决第二剩余价值问题的?
答:公有制国家可以不通过市场直接把第二剩余价值转化为社会财富。国家利用国有银行储存贵金属等产值吸纳部分第二剩余价值,同时购买余下的部分用作扩大生产、基本建设、国防设施、政府薪资、公共住房、公共医疗、公共教育、科研开发和国际援助等。这实际上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
七、原来被看成是大锅饭的政府工作原来还是消化第二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
答:这不是一个消极的手段,而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明智之举。也只有公有制国家才能把第二剩余价值直接转化成社会财富。由于私有制国家的银行掌握在私人手里,政府只能把有限的税收用于国防、基建、教育和福利等公共事业。剩下的不足以雇用大量的工作人员解决失业问题。所以美国从里根时代起,一面大砍社会福利,一面向私人银行大肆举债来维持无法减免的政府开支,支撑美国的颜面GDP。
八、这就难怪资本主义国家闹着要小政府。
答: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憾,却被资产阶级学者吹嘘成优点来忽悠社会主义国家,正如西方国家大肆鼓吹一切必须通过市场的低效的私有制经济一样。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政府扩大开支还会产生“挤出效应”。就是说政府增加公共支出会增大货币需求迫使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使总需求保持不变。
九、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能不通过市场直接把第二剩余价值转化成社会财富,那不就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了吗?这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做梦都想解决的问题吗?
答:就是这么简单。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来很少发生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私有制经济需要通过市场来消化第二剩余价值,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假定有一个无限大的市场和无穷大的最大市场容量。这样的条件不存在,所以持续发展在私有制下基本无解。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挂满诺贝尔奖的无数白发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句话,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有没有积极的手段来化解第二剩余价值。因此在商品经济时代判断一种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最终指标,就是比较有什么积极手段转化第二剩余价值。这是经济发展理论中的第一金科玉律,千万要牢记,不要被什么花里胡梢的谎言所欺骗。私有制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不上公有制国家,正是因为转化第二剩余价值的积极手段不如公有制社会,因此不得不靠消极的手段来吸纳第二剩余价值。
九、有哪些消极手段呢?
答:私人银行的风险贷款、市场的暴力扩张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等。有些消极手段是损人利己的,如暴力扩张和资本投机等。
十、仅从本国的利益出发,这些损人利己的消极手段又可被看作是积极手段。
答:这是资本主义的真正优势所在,是资本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是这些优势严重依赖于国际局势,因此只能成为阶段性优势。这种阶段性优势的消失正是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十一、市场的暴力扩张和周期性经济危机吸纳第二剩余价值的作用都不难理解。风险贷款是不是说用贷款消费来购买第二剩余价值?
答:本质上是这样。开始时,私人银行贷款给企业和批发商,甚至也贷给零售商,使之能够经营攒钱。如果产品好卖,企业就能继续生产甚至扩大生产。要是不好卖,零售商就会减价出售甚至赔本;接着就是减少该产品的进货量,甚至拒绝进货。这时批发商也会跟着减少或停止进货。产品一旦卖不出去,厂家就会破产倒闭。由该厂家带给市场的第二剩余价值也就随之消失。这时,银行没收厂家的财产用来抵债。抵不完的话,亏损的部分就成了银行坏帐。
十二、这就是说销售商、银行和企业主为这部分过剩的第二剩余价值买单。
答:当外销不足第二剩余价值总是存在时,就总有这部分人为这些过剩的第二剩余价值买单。当过剩太多时,银行坏帐就会越积越大直至破产。许多银行破产就会有金融危机。同时部分企业和销售商也有可能破产,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大量制造商破产后,产出减少,第二剩余价值也随之蒸发,市场供求恢复正常,新的生产过程重新开始。
十三、所以你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银行贷款来购买第二剩余价值是一种消极的手段。
答:由于欠债总是要还的,用贷款来消化市场只是把第二剩余价值留给不久的未来,而不是找到了最终的主人来兑现它们。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银行是国有的,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实际上是国家企业内部的资金调整,用赢利好的产业补贴不好的产业,保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第二剩余价值大量过剩时,国家可以一面宏观调控限制生产,一面通过国家银行购买市场余量用于基本建设或补助穷人。同时对同行业中赢利差的企业进行整顿,或提高其效率,或使其破产改行。
十四、这在本质上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企业或大型垄断企业的管理是一致的。
答: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不想要这种联合管理,而是力不从心。国家和私人都无力收购足够的企业和银行组成全国范围的大型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劣势转变成优势,西方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拼命鼓吹自由经济或私有经济的好处;并把自由经济、私有经济和市场经济混为一谈,以便用私有化的标准来否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由于它们搞了几百年私有经济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实力,社会主义国家一旦放弃了公有制后,就成了拔掉牙的老虎任其宰割了。前苏联和东欧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
十五、可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也是私有制国家呀。
答:这些国家是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大力扶植起来的。发展经济的道理对谁都一样。只要有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愿为它们化解第二剩余价值,是驴是马都能催肥,别说龙虎了。今天,你听说过东欧四小龙四小虎吗?
十六、没有,连一小龙一小虎都没听到。就只有东德还混得不错。
答:对了。这些东欧国家自取灭亡后,前冷战的历史使命就已完成,西方国家再没有催肥它们的必要了。这叫兔死狗烹,是这些迷信西方信用的东欧国家始料不及的。何况美国在催肥亚洲龙虎时早已元气大伤,自顾不暇,哪还顾得上新要饭的。欧盟更是命在旦夕,连自家兄弟都救不了,还能救别人?东西德原本一家所以才沾了点光,条件是不再有任何独立性。所以人们再也听不到什么东德了。即便是龙,也就是龙尾。
十七、那么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新科技的确能多出货,出好货,但不管出清货。第二剩余价值过剩是商品经济的根本属性,不是靠新的生产技术能够改变的。因此在商品经济中,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经济,但不等于经济发展。这就像吃的好不就能长得胖一样。长得胖还得要消化正常。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说白了就是国家把生产力转化成财富,因此可以多造福于民。所以不仅要能多出货,还要能出清货。消化不良不仅长不好而且会生病。
十八、也就是说还要有人买。
答:最后还要看利润归谁。最新苹果手机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苹果手机几代下来,市场基本饱和,可美国的危机照旧,不见任何好转;最多就是公司本身市价暴增,食物链顶上的银行家们又肥了一圈而已。事实上,苹果手机畅销还带动了电信公司发财。可这对一个国家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私有制国家是一人吃饱,撑死一人。美国连多收点税都难。为了躲税,红苹果就像当年的白毛女东躲西藏,在国外到处设厂,打死也不肯还乡。美国总统屈尊相求也无济于事。
十九、所以资本主义国家少数资本家富裕,不等于百姓富裕,也不等于国家富裕。藏富于民实际上是藏富于资本家。
答:更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传播更加发达,科学知识广泛普及,不等第一代新产品的寿命到期,许多竞争和山寨产品就争相出笼。加上现代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不再是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市场十分有限。只有对军火等少数产品,人们才不惜代价地追求更好。于是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只能用来强国而不能用来富国。在殖民地时代,强国可以通过暴力扩张和掠夺来富国。今天暴力富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二十、这就是资本主义强国开始没落的国际背景。
答:如果把资本主义以往的富国模式看成是商品经济的低级阶段,它的一般形式是
资本积累→市场交换→发展科技→国家强大→暴力扩张→国家富裕
无论是第一步的科技发达国家强大还是最后的国家富裕都离不开市场,尤其是主要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的市场。在今天市场竞争日趋完善的国际形势下,通过暴力扩张来垄断市场越来越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两百年来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很少赶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
二十一、那么今天富国的道路在哪儿呢?
答:与常规的看法不同的是,不在于生产手段的更新,而在于消化手段的更新。谁掌握了转化第二剩余价值的积极方式,谁就能赢得了未来。因为在贸易壁垒越来越常见的国际市场上,用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换将变得越来越低效,私有经济消化第二剩余价值的功能越来越差。在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消化第二剩余价值的积极方式不再是市场交换的单一方式,而是销售和分配的综合方式。一边用销售来回笼货币和换取外汇,以便购买本国缺乏的资源和技术等,一边通过政府直接把第二剩余价值转化成基本建设、社会福利和大面积培养高级专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经费。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是
合作生产→市场交换+直接转化→资源外汇+基本建设+各项人才→国家强盛
这一模式与上述资本主义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多了第二剩余价值的直接转化机制,更有效地出清市场,防止第二剩余价值积累和过剩造成的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阻碍生产的正常进行。
二十二、国家来吸纳第二剩余价值然后用以基本建设和培养人才,这样国家不就亏了吗?
答: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私有制社会的资本家生产是为了积累个人财富,国家企业生产是为了积累整个国家的财富。将第二剩余价值用于基本建设和培养人才同样是增进国家财富。国家财富与资本家财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为资本家发财效劳的西方经济学不能直接用于社会主义的国家经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彻底改变用货币储存和国库大小来代表国家财富的传统观念。其实现代精明的资本家都不再用储存货币来积累财富。
二十三、这样的经济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有什么区别?
答:如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靠高效率的转化机制而不是限制生产来消化第二剩余价值。首先,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严厉封锁,因此基本上没有国际市场,不得不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道路。其次,在没有国外资源的支持下,中国的生产规模受到限制,因此不得不实行厉行节约计划分配的政策。第三,在西方主动发起的冷战压力下,中国国内也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压力,致使国民经济受到政治的严重干扰。就是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那时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仍然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二十四、今天这三个主要障碍都不存在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速度理应更高。
答:这是可以肯定的。但要克服西方经济学带来的偏见,并改变用储存货币来积累国家财富的传统观念。国家财富主要是国家的政府和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中最可宝贵的是两者的结合—人才,其次才是国库和个人的纸币储存。在生产资料公有或国有的情况下,国家可以直接用第二剩余价值来养活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这就省去了资本主义国家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一切经济和政治目标的低效过程。当私人企业和政府缺钱时,就不能养活科研人员。向银行贷款又有各种风险和负担。因此私有制国家发展科技的效率是不高的。另一方面,第二剩余价值却堆积过剩,引起周期性的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私有制经济就是这样在个体户周围设置了一道道樊篱,阻碍了第二剩余价值的向社会财富的转化,反而因消化不良变成病患的祸根。
二十五、你把消化第二剩余价值看得如此重要,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却只字不提?
答:因为第二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战争毁灭和国家危机的根源。谁抓住了它,谁就抓住了资本主义的要害;谁解决了它,谁就能征服资本主义。比西方国家科技落后几十年的前苏联和中国,之所以能在西方国家的严厉封锁下取得比西方国家更高的发展速度,就是因为无意中使用了某些转化它的积极方式。苏东国家,甚至可能包括今后的中国,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重新陷入经济困境,是因为在不自觉中放弃了这个积极的方式。资本主义国家要想战胜社会主义国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和唯一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使社会主义国家放弃这个积极的方式,在第二剩余价值的转化过程中设置同样的障碍造成消化不良。如此重要的天机怎可泄露?
二十六、你是说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公有制就一定赶不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答:是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在经济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经济迅速追赶发达国家。但是当年美国赶上英国的条件已经不再存在。
二十七、为什么?
答:因为第一,地球资源不允许新的人口大国通过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的方式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人均产值。第二,发达国家不会再像当年的英国那样保持低关税继续大量进口新兴大国的商品。它们会牢牢记住英国当年的教训。而市场经济国家一旦失去市场就无路可走。原先用来出口的第二剩余价值就会累积过剩造成经济危机,并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的长期趋势出现时,美国立即迫不急待地与中国建交结束两败俱伤的对人封锁和自我封锁,以便打开新的市场挽救美国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一旦放弃了公有制,就不能再把第二剩余价值直接转化为社会财富,反而深受其害,使国民经济困死在中等收入的陷阱中。由于经济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私有化的经济再也经不起西方国家的制裁。



贷款经济和螺旋法则 2012-07-20 09:44:33阅读(318) 评论(8)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XVI。贷款经济和螺旋法则
一、前面说过当国外市场仍然不能化解第二剩余价值时,国内银行就得为余下的部分买单。
答:银行首先以贷款的形式预支企业的第二剩余价值,使企业利润得以完全实现,并有能力支付银行利息。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银行并不真正购买企业的产品。因此银行还得贷款给有财产抵押的消费者,扩大他们的购买力来化解第二剩余价值。
二、比如之前说的海外国家。
答:这是发达国家用贷款援助外国的一个重要目的,使之能够一边用昂贵的价格吸收发达国家的第二剩余价值,一边用本国的廉价资源还债。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许多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大量资源被收归国有。国外市场的严重缩水使第二剩余价值的消化功能更加恶化,以致七十年代后整个西方世界爆发了冷战以来最大的需求危机。危机中的美国被迫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弃金本位美元,放弃对中国的制裁,企图打开亚洲新市场挽救帝国没落的命运。
三、看来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反而比贫困的社会主义国家更经不起制裁和封锁。
答: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裁是把双刃剑。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像社会主义经济那样不经过市场把第二剩余价值直接转化成社会财富,资本主义世界在制裁别国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得不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缴械投降。不幸的是,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忘记了他所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根据阶级斗争的规律演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在马克思的预期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过于注重阶级斗争,忽视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有的研究和了解。当看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有激化的可能时,便认为资本主义已成功地利用民主政治解决了阶级冲突的问题。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威胁不再是第一剩余价值而是第二剩余价值。
四、正如在讨论需求危机的周期特征时所分析的,西方国家七十年代后第二剩余价值过剩的问题是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
答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剩余价值问题只能通过日益缩小的市场来解决,而不能通过选举等伪民主的政治手段来解决。
五、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竭力掩盖第二剩余价值,使人们没能及时发现商品经济的这一陷阱。
答:由于把资本家阶级当成铁板一块,忽视了资本主义早期产业危机的竞争目的正是为了实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一种努力,经典马克思主义把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性和市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政治化了,变成了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确十分尖锐,可以说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反映。
六、今天已不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了。
答:所以化解第二剩余价值的困境上升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后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表现。由于没有抓住这个阿喀琉斯之踵,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没能及时正确地解读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新的危机,已经完全不同于有广大的国际市场时所具有的周期性过剩危机。苏联等东欧国家被表面的舆论宣传所欺骗,在没有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发生了和平演变,丧失了公有制经济直接转化第二剩余价值的功能,使国内经济倒退了几十年。到2009年,俄罗斯整个工业的增加值仍然只是其1990年的72%,其中纺织业和皮革业还不到1991年产出水平的30%。
七、公有制的苏联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倒退。
答:前面的讨论说到由于西方国家在主动发起的冷战中与社会主义国家竞赛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报酬和福利,也因此减少了产业利润。其结果是行业危机的周期缩短,而世界同步危机的周期却拉长了。当国际市场缩小后,西方国家已不可能提高产业利润和工人福利。因此不得不另辟蹊径来解决第二剩余价值问题。
八、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鼓励和放纵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
答:同时在产业和金融业之间悄悄地展开了一场金融战争。
九、这到没有听说过。
答: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告诉你这些。当企业的产品卖不完时,为了仍然能够偿还银行贷款和利息而不至造成企业倒闭,如果你是资本家,会怎么办?
十、让我想想。减少工人报酬。
答:工人报酬减少后会降低他们的消费能力。
十一、再向银行借更多的钱来支付利息。
答:原来的贷款都还不了,银行是不会增加贷款的。
十二、减少生产?
答:产量减少后利润减小,同样会有还债上的困难。提醒你一句:取消金本位后,银行贷款只是纸币贷款。
十三、就是说可以设法使贷款贬值。对了,提高产品价格。
答:你可以当一名合格的资本家经理了。如果只是少数企业存在还贷问题,个别厂家提高产品价格后会降低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所有同类产品的厂家都遇到还贷问题,并同意一起提价,就可以把企业危机转嫁给消费者和贷款者。
十四、可这样一来,消费者不就有可能减少消费了吗?
答:这不要紧。资本家可以给工人涨工资维持工人原有的购买力。比如说,资本家把产品涨价一倍,再把工人工资提高一倍。这样工人可以照样购买原来所需要的商品,而资本家的利润却涨了一倍。虽然这多一倍的利润具有与原先相同的购买力,但资本家所需偿还的银行贷款所占利润的比重减少了。同时银行获得的还债虽然在数量上不少于贷款,但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一半。这就相当于贷款贬值。
十五、资本家也够毒的。
答:资本家之间的争夺也是你死我活的。产业资本家利用“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法则不断减轻贷款负担。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虽然不断提高,物价却是不断增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营企业不须向银行贷款和还贷,所以能够保持物价长期稳定。
十六、难怪只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物价稳定。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资本家就甘当冤大头了吗?
答:当然不会。他们可以提高贷款利息,增加贷款数量和扩大贷款范围。就这样在产业和金融业之间展开了一场静悄悄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一定有明确的宣战程序,而只是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利用市场经济谋求各自最大利益的自然表现。结果就是战后西方国家物价和贷款利息的不断上涨和工人表面收入的上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贷款利息都曾高达两位数,并出现经济危机时通货膨胀的反常现象,称之为“滞涨”。今天这些反常现象早已成为常态。就在眼下的经济危机中仍然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
十七、谁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呢?
答:没有。但首先崩溃的是制造业。由于物价上涨,美国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1968年全球制造大国美国出现了战后首次外贸逆差,迫使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随后美元疯狂贬值,暂时扭转了外贸逆差。但好景不长。很快从1976年始,美国的外贸逆差变成持续状态。海外市场的丧失和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是七十年代后美国需求危机的直接原因。从此美国的制造业不可逆地走向衰落并逐步淡出美国。
十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那时的贸易逆差是美元升值造成的。
答:那美元升值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两位数的美元升值不可能只是美元贬值后的反弹,也不是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能够保持的。美元升值是美元利息升高后,国外对美元的需求大幅上升造成的。美元升值加重了外贸赤字,因此有美国施压日本升值日元的故事。后来美元贬值后,贸易逆差并没有改变。
十九、这样的解释能够前后贯通地理解战后西方经济的主要变化。不像读西方经济学时总是一头雾水,理不清前因后果。
答:别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的理解更符合逻辑和事实。
二十、那么银行呢?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靠产业贷款生存的金融业因大量制造业衰退而失去一大金主,便开始扩大服务业贷款,将外迁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运回美国来销售。这便是美国制造业衰退后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服务业技术含量低,开业成本小,销售利润大,竞争格外强烈。与制造业不同,有降价余地的服务业走得是价格竞争的道路。大量的廉价连锁零售店和批发店占据了销售额的大部分。产业与银行之间的金融战终因制造业的衰落而暂告一段落。“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弯弯绕也到此为止。近二十多年来,美国工薪阶层的收入又开始下降,两极分化重新拉大,中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小。
二十一、这种不同行业资本家之间的战争只会发生在私有制经济中。
答:社会主义国家也会有“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现象发生,但原因不同。中国改革开放后物价上涨主要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否则因中国物价的严重低估在国际贸易中吃亏太大。为了补偿消费者的损失,在涨价的同时也就需要增加工资和生活补贴。


不可逆危机--利润危机2012-07-23 10:10:00阅读(353) 评论(9)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XVII。不可逆危机–利润危机
一、前面说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市场收缩后,产业利润下降。产业界在贷款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发起了与金融业之间看不见的战争,导致了“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现象。最终因为价格过高出口减少而出现二战后越来越严重的外贸赤字。由于利润进一步消失,美国的制造业只得迁出美国。
答:所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长时间的需求危机不同于以往的过剩危机。美国的制造业从那时起再也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规模。
二、可是我却有个问题: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为什么不能保持在某个高位上,就像之前所说的供求平衡的静止状态,没有第二剩余价值,也没有经济危机?
答:一个很好的问题。追求平衡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在生产资料私有的社会里,不可能维持长期的静态平衡。当企业用物价和工资交替增长的螺旋法则减轻贷款负担时,银行一边提高利率一边增加贷款范围来补偿损失。而大多数不在产业界工作的就业者和失业者成了这场战争最早的牺牲品。他们的报酬增长的速度落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也赶不上赢利好的企业。在物价不断升高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设法借钱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三、这就出现了战后著名的超前消费现象。
答:正如凡勃伦(美国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言,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穷人们的消费必须向有钱人看齐以期获得别人的尊重。因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一个贫困的高消费阶层这个特殊产物:这个阶层可以有房,有车,有计算机和超薄电视等,但每月必须支付各种高额的帐单、保险金和银行利息等。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平均水平,但却负债累累。在美国,他们被称为超前消费者,其实大多数借钱消费的美国人是低收入者。这群所谓的超前消费者,实际上是不得已的借债度日者。
四、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是否能为穷人减轻负担呢?
答:开始西方国家还能从富人那里收到较多的税来补贴穷人。197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长期不能恢复,美国政府便开始减少富人的税率和穷人的福利。穷人只得更多地向银行贷款,使消费泡沫越吹越大。这就刺激了产业泡沫的产生以满足泡沫消费的需求。
五、于是有后来的泡沫经济。
答:这种泡沫经济是一种过饱和经济。它不同于真正的经济繁荣,因此没有经济繁荣时一片欣欣向荣的灿烂阳光和欢声笑语。人们在末日气氛中过着及时享乐的混沌生活,从所谓“堕落的一代”再沦为“破产的一代”。由于商品供应和市场需求都处在正常水平之上,企业“涨价—涨工资—再涨价”的螺旋法则制造出高于正常的泡沫价格和泡沫工资。为了平衡非产业部门的低收入,产业界的泡沫借助银行贷款和政府赤字很快影响到整个社会,造成了虚假的高消费水平和繁荣景象。
六、这种虚假繁荣会不会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
答:当然也有。冷战中,西方国家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竞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社会福利并放松了贷款限制,因而在客观上助长了泡沫经济,甚至把虚假繁荣当成真实繁荣,或者利用这种虚假繁荣来欺骗不熟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七、可是泡沫总是要破裂的,破裂后就会爆发过剩危机。
答:然而这一次过饱和经济的衰退与以往的过剩性危机不再相同。在巨大的银行贷款和政府赤字支撑下的过饱和经济不是个别行业的生产过剩造成的,而是所有行业大大小小的泡沫共同顶大的,并把整个国家拖入其中。因此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这样的过饱和经济会在一夜间轰然倒塌,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起比大萧条更可怕的恐慌和灾难,甚至造成一些大国的解体。就像1857年由美国爆发的第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了美国第一次解体一样。
八、难怪里根政府在危机中断然打破国债上限二十多次,开创了美国巨额赤字的新时代。
答:在这些巨额赤字的支撑下,美国的过饱和经济得以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瓦解,从而避免了整个帝国大厦的自由落体运动。从前面的利润公式
Qe = E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 – Cb
可以看到食物链底端的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E除了扣除制造业本身的可变资本Ve(也就是工人报酬)外,还要扣除所有服务的报酬 Σj,m Vsj,包括银行服务的报酬Vb,另外还要扣除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服务获得的利润Σj,m Qsj + Qb后,才是制造业本身的利润。当所有行业的工资上涨后,食物链底端的制造业,尤其是利润率低的制造业出现亏损大量破产。不同于以往的可逆性过剩危机,在国家干预下的产业危机最终变成了一种不可逆危机。
九、这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说危机后的产业不能再靠市场本身的调整而重新恢复和繁荣。
十,为什么?
答:因为在国家干预和控制下的崩溃是尽可能缓慢和逐渐发生的。一方面危机后的失业者有机会进入服务业等新的行业,继续享受那里的泡沫待遇。另一方面当原产业在市场出清后需要恢复时,新的高利率贷款却使之无法提供危机前的泡沫工资。于是工人不愿回到报酬低的制造业,在泡沫经济逐渐爆破的过程中,低利润的制造业走向了“永久性”破产的最终归宿。
十一、难怪美国经济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都萎靡不振,原来就是这样一个永久性破产的缓慢过程造成的。
答:为了解决制造业失业人口的再就业,美国银行和政府又用巨大的贷款和赤字吹起了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互联网科技和房地产的一个又一个新泡泡,接着又一个接一个地破裂。这就是直到今天美国经济三十多年的衰退史。由于这个不可逆的经济危机是因产业在达到市场饱和之前丧失利润造成的,可以叫作利润危机。
十二、利润危机似乎并不新鲜。个别企业常常会因某种原因利润不足而经营不下去。
答:这里的利润危机是指整个产业因缺乏利润而产生的危机。由市场饱和造成的过剩危机是一种间断性危机,常常有明显的过程转折,尤其是危机的爆发十分突然:从一片繁荣很快就变成一片萧条。股市崩溃、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和工人失业都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而利润危机是一种连续性危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并恶化,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说不清楚危机究竟何时真正开始。加上政府用货币和赤字进行干预时,由开支和投资增加而生成的消耗性产值经常掩盖经济衰退的真相。人们所能感觉到的只是更加拮倨的生活和不断增大的失业率。
十三、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利润危机。
答: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产物,虽然它产生的必然性早已包含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初就建立起来的利润三角形中。私有制行业之间的争夺,如产业内部的竞争以其和金融业之间的战争,使资本主义经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间断的和连续的,使利润趋于无穷小这个极值。在间断性的过剩危机中,产业利润消失的临界产量大于最大市场容量,即
Mc > Mmax (过剩危机)
而在连续性的利润危机中,临界产量小于最大市场容量:
Mc < Mmax (利润危机)

十四、能不能用前面的例子具体说说利润危机的条件?

答:前面我们曾讨论过一个简单的产业模型,假设其中的边际利润减小的速度即边际利润递减率μ是个常数。它的产品价格函数是

e = e1(1 – μ)**m

当生产达到临界产量时的产值是

E(Mc) = e1∫(m=0,Mc)(1 – μ)**m dm = e1[(1 – μ)**Mc – 1]/ln(1 – μ)

因为利润刚好消失,有Q = 0, 即

E(Mc) – Mc(v + c) = 0

这里仍然假定生产成本不变,也就是说没有考虑螺旋法则。上面两个公式合并后有

e1[(1 – μ)**Mc – 1] = Mc(v + c)ln(1 – μ)

用幂级数来展开其中的指数函数

(1–μ)**Mc = 1–μMc + Mc(Mc–1)μ*μ/2 – …

后得到临界产量

Mc = 1 + 2/μ + 2(v + c)ln(1–μ)/(μ**2 e1)

为简单起见,再把对数函数展开成

ln(1–μ) = – (μ + μ*μ/2 + …)

代入后有

Mc = 2/μ – 2(v + c)/(μe1) + 1 – (v + c)/e1

当μ很小时,等式右边最后两项都比前两项小很多。约去这两个小项后得到

Mc = 2[1 - (v + c)/e1]/μ

因为e1 – v – c = Q1是最初的产品利润,利润消失时的临界产量变成

Mc = 2 Q1/(μe1)

其中可以把Q1/e1叫作毛利润率。这个结果表明只有当边际利润递减时,也就是μ > 0时,临界产量才有正数解。而当边际利润递增时,也就是μ < 0时,所述模型的利润不会消失。
十五、这与有螺旋法则存在时有什么区别?
答:当有螺旋法则存在时,上述模型中的e1、v和c不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增大的函数。这时产业的临界产量还取决于它们随时间增长的速度。为简单起见,这里没有考虑时间变化。但基本原理是一样适用的。
十六、上述结果说明初始毛利润率愈大,临界产量也愈大。而边际利润递减率愈大,临界产量就愈小。要想避免利润过早消失,就得设法提高毛利润率或减小边际利润递减率。最好的措施就是采用新技术。
答:如果在生产饱和前出现利润危机,有Mc < Mmax,也就是

μ > 2Q1/(Mmax e1) = μc
这就是说当边际利润递减率μ大于一定量时,就有可能发生连续性的利润危机。总的来说,边际利润递减率越大,越容易发生利润危机。发生利润危机的临界边际利润递减率μc正比于产品最初的毛利润率,反比于产品的最大市场容量。
十七、这个结果很有意思。它说明在边际利润递减的情况下,某产业的最大市场容量越大,反而越容易发生利润危机。这正好与过剩性行业危机发生的条件相反。也就是说市场大的产业,如常用生活和生产用品,不容易发生过剩危机,却容易发生利润危机。在没有新技术减小边际利润递减率时,即便有良好的计划管理有效地防止过剩危机,却仍可能发生利润危机。
答:在过饱和经济扩大了市场容量后,利润危机便更容易发生。同时临界边际利润递减率μc还正比于产品最初的毛利润率。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毛利润率低的产业首先发生利润危机。因此当美国过饱和的泡沫经济破裂后,首先发生利润危机的是市场最大且利润较低的低科技日用品产业,如纺织服装和餐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地向家电、手机和化工等产业蔓延。失去利润的产业只得唱起“空城计”败走麦城,撤出美国。
十八、所以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不同于以前的周期性过剩危机,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史上第一次不可逆的经济危机。
答:这都是第二剩余价值惹得祸。第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的,也是不改变所有制的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的。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到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侵略,再到后帝国主义时代的螺旋法则和今天的利润危机,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企图化解第二剩余价值的失败所造成的。为了继续掩盖资本主义经济挣扎失败、再挣扎再失败的事实,西方经济学家又煞费苦心地把西方产业败走麦城的“空城计”美化为“经济全球化”,把孤儿寡母的服务业吹嘘成资本主义经济的高级形式。
十九、别说还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号召要学习西方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
答:不奇怪,黄金涨价前中国就有经济学家叫嚷“黄金是废铁”。现在废铁涨了一倍多才把哈蟆嘴堵住。西方经济学是为政治服务的,而不是为经济服务的。资本家从来不读经济学,只有政客们忘不了它。西方国家在冷战期间不惜重金设置诺贝尔奖,将西方经济学打扮成科学来忽悠不懂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它们慕名向往,邯郸学步,一头栽进第二剩余价值的陷阱里。
二十、有意思的是西方国家的宣传屡见成效,以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不断的西方国家从来不需要“政改”,而没有危机的社会主义国家却不停地闹着要“新思维”和“改革”。
答:资本的权威之大,是一切不自量力的宗教和理想主义都不能匹敌的。因为人不过是动物的一族。它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只在于能够识别抽象的资本符号所具有的生存价值。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界已经把人的智商高低等同于对资本符号的识别能力。因此在华尔街生财的人就被视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承认人的动物性。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社会主义经济学,使之把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利益攸关的经济规律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政治原则上。如果说需要有什么“新思维”和“改革”的话,这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迫切需要的“新思维”和“改革”。


金融产业化和金融危机2012-07-26 10:07:36阅读(221) 评论(7)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
XVIII。金融产业化和金融危机
一、前面说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战争导致了利润危机和制造业的衰落。这说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总能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
答:能看到这一点可谓独具慧眼。西方制造业的衰退打破了市场经济不败的神话,证明了几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靠掠夺和扩张得以维持的真相。一旦第三世界独立和强大之后,西方的市场经济就会失去暴利市场;贯穿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周而复始的可逆性过剩危机,在战后第一次需求危机中就立刻变成不可逆的衰退。
二、这不能不发人深省,因为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到七十年代后的危机只不过一代人的时间。
答:在这一目了然的事实面前,新自由主义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却占据着主流媒体可见西方经济学的荒谬本质和别有用心。更可笑的是号称自由主义的里根政府为了干预市场经济,居然打破国债上限二十多次、留下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府赤字。这是任何一个信奉凯恩斯理论的政府都没有做过的。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真相是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难怪会说西方经济学是关于稀却资源的学说。
答:为了欺骗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经济学故伎重演,借助垄断媒体和诺贝尔奖把市场经济的失败说成是经济全球化,把制造业的衰落说成是迎接新的工业革命。在西方经济学不遗余力地自欺欺人后,美国政客信以为真地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迫不急待地发起了一场所谓的信息革命,企图用大量投资打造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产业。
四、这场科技大跃进的结局就是本世纪初的互联网危机。
答:美国科技大跃进的失败对美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美国经济在传统制造业衰落后,寄希望于新产业重整雄风的梦想化为泡影。在找不到前进方向和道路的情况下,不愿徒手等待的机会资本不得不走回头路,从传统的高利贷和战争机会中寻找暂时的利润。在911事件后,美国借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入侵世界第二产油大国伊拉克的战争,使美国的石油资本家能够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这就相当于通过政府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赤字把纳税人和其子孙后代的财富转到了石油资本家的手中。与此同时,银行家们也没有闲着。
五、说服政府放宽限制以便扩大房地产贷款。
答:直接向消费者放款是一种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最古老的高利贷手段。由于臭名昭著和血债累累,高利贷长时期受到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和法律的禁止。宗教改革后的一些新教,如路德教,仍然禁止高利贷。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就是嘲讽嗜钱如命的大耳窿的。然而当制造业衰退后,美国就仿佛回到了资本主义早期的商业社会。号称服务业的商家们热衷于倒买倒卖;而号称金融业的大耳窿则忙于放高利贷。
六、这也许就叫“否定之否定”吧。
答:即便是为产业贷款,金融业也是一种寄生行业。这可从金融业的利润公式中看到。在前面的利润公式中,把为产业服务的银行利润Qb移到等式左边后有
Qb = E – (Σj,m Qsj + Qe) – (Ve + Σj,m Vsj + Vb) – Cb
可见银行利润依赖于产业的产值E。
七、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说明为产业服务的服务业利润Σj,m Qsj也依赖于产值E啊。
答:但服务业有劳动产品转移到产值中,如修理机器、制作广告和运输销售等。而金融业转移到产值中的就只是由时间而非劳动产生的贷款利息,贷款本金并不损失分毫。
八、也就是说产业的产值中包含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却没有金融业的劳动。最后金融业反而吸干了制造业的血。
答:这就是为什么要说华尔街坐地生财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实业资本家痛恨金融资本家的缘故,以至演变成二战前欧洲和美国的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普遍歧视。
九、金融资本家那么聪明,难道就不能用劳动创造些什么吗?
答:这回你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想到了一块。不是因为银行家们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制造业衰落后无处寄生了,迫使他们自己创业。穷则思变,在西方国家出现了金融业产业化的奇迹。
十、金融产品很早就有,如各种保险和信用卡等。
答:这些产品原先都是因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因此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并在西方国家十分成功。然而当实业市场缩减后,金融业开始自创产业。根据西方国家唯心主义的经济学,西方金融业一边创造新的金融产品,一边创造金融市场本身。被资本家控制的媒体和政府全力宣传购房优于租房的好处;各种信用卡的优惠广告更是满天飞;八十岁老太、四十岁寡妇靠炒股发财的故事充满了书店。许多人就在舆论的引导和攀比下买了房子和股票,欠下了一屁股债。每月的工资用来还债和支付信用卡都不够。
十一、这就是凯恩斯把需求不足归咎于心理因素害的。
答:就像制造业一样,金融产业有产品、有广告、有市场、有销售、有顾客,甚至还有售后服务,包括保修保险,保险的保险和保险的保险的保险等许多衍生物。大耳窿先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管数钱,现在要忙着设计产品,开发市场,说服顾客,售后照应等。比如说现在的信用卡已不是单纯的赊帐卡,而融进了许多购物的优惠计划,安全保险和纠纷仲裁等服务。
十二、这是件好事,学会劳动挣钱。
答:但是,金融业的劳动并不创造实物财富,只是把现有的财富转移到金融界。通过金融杠杆放大后的金融产业更不过是一种虚拟经济。社会上根本没有这么多财富可供转移,因此迟早会破灭。前面在讨论需求危机时说过如果工人把报酬V的一部分KvV用于储存(Kv是报酬消费的剩余系数),资本家把利润Q的KqQ部分用于储存(Kq是利润消费的剩余系数),社会的购买力就是(1–Kq)Q + (1–Kv)V。金融产业的产值和利润就来自于这购买力的一部分(假设为κ倍,0 < κ < 1),所以金融业的一般利润公式有

Qb = κ[(1–Kq)Q + (1–Kv)V] – Vb – Cb

购买金融产品的比重κ对资本家和工人来说是不同的。为简单起见,这里没作区别。

十三、这利润公式与前面的利润公式有何不同?

答:前面的利润公式是为制造业服务获得的利润。这里的利润公式给出的是金融业或金融产业为全社会服务所获的利润。前面讲过根据劳动价值论,产业利润可以表示为Q = W – V。将其代人后得

Qb = κ[(1–Kq)W + (Kq–Kv)V] – Vb – Cb

其中劳动所作的功W = vT正比于劳动时间,因此代表社会的就业程度。在贫富分化的社会里,Kq > Kv。等式右边只有前两项是正的。这些正值项是金融业利润的最终来源。
十四、显然金融产业售出的产品越多,在购买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κ也越大,金融业利润也越高。
答:这就是金融产业不惜一切用媒体来制造虚拟市场的原因。
十五、为什么两极分化的加重也会增加金融界的利润呢?
答:这只有在资本家的消费不变时才成立。这时,两极分化越大,工人就必须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当工人贷款消费时,Kv < 0,金融利润就更大。
十六、所以产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都欢迎工人贷款消费。
答:另外社会的就业程度越高,工人报酬越多,金融利润也越大。反之亦反之。从中可以看到最近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产业衰落后失业率增加,工人报酬下降以致还不起房贷等。金融危机时有Qb < 0,也就是当就业率
W < [(Vb + Cb)/κ – (Kq–Kv)V]/(1–Kq)
小于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金融危机。不等式右边是避免危机发生的最小就业量。当工人报酬下降时,最小就业量就会增大,金融危机就更容易因失业率上升而爆发。
十七、危机后失业率进一步增大,工作报酬也进一步减少,将必然导致金融业利润的继续下降。
答:华尔街红包也就越来越小。这不是说大耳窿们知足了,而是来源减少了。
十八、你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总是与第二剩余价值有关的。那么这类金融危机又与第二剩余价值有什么相干呢?
答:前面讲到的资本主义利润流说明劳动创造的价值和产业利润最终都流向食物链顶端的金融业,稀缺资本不再稀缺。因为无性货币不能通过自身交配来繁殖,只能通过“投资”来增殖,金融资本集中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造成投资泡沫和金融投机。当金融业产业化之后,也就存在着金融产品过剩的问题。房贷泡沫、股市泡沫、投资泡沫和信用泡沫等都是第二剩余价值的过剩造成的。最早的金融危机与过度投资有关,如1825年英国公债危机和1837年英国的金融恐慌。后者给英美国家带来长达六年的经济危机。后来的金融危机又与商业投机和股市泡沫有关,如1857年发源于美国的大恐慌和1890年德国交易所危机。由于金融业的寄生性,金融业的投机泡沫经常与产业的投资泡沫搀和在一起,成为金融–经济危机最常见的模式,如1900年俄国金融危机、1907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等。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等。
十九、这样说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稀缺资本过剩后,金融危机应该更加频繁。
答:最近二十多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发了至少五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和1987年股市大崩盘,90年代由美国资本投机造成的亚洲金融危机,新千年后美国信息产业投资泡沫的破灭,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最近的欧债风暴。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小规模的金融危机。
二十、西方国家发行了许多信用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信用卡危机。
答:美国的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早已使许多人负债累累。这些债务有很大部分被房贷所填补,从而把信用卡危机转嫁给了房贷危机。剩下的则在前几年纷纷宣告个人破产。其中就有大量的信用卡债务。为了防止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信用卡,联邦政府用庞大的赤字向华尔街输血。即便如此,信用卡大鳄摩根大通已经承认在最近的两个季度里亏损了58亿美元。尽管银行把亏损归罪于个别人的“孤立事件”,其中完全可能包括大量的信用卡坏帐。而欧债危机就直接与欧盟国家的财政透支有关。
二十一、美国最近通过的金融监管措施能否防止未来的金融危机?
答:不能,美国早就有过严格的银行监管条款。但在金融产业化的过程中被搁置了。西方国家的犯法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是否有人起诉和判决。不被起诉的腐败不算腐败。缺乏道德的约束正是“法治”社会的缺陷。资本家有太多的办法绕过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橡皮筋法。在常人看来,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少数贪赃枉法者的罪孽。事实上,这些贪赃枉法者却是拯救美国的“功臣”。没有这些“功臣”打破限制力挽狂澜,美国在利润危机下的经济萧条只会更早到来。被人诅咒的房贷泡沫和股市泡沫使美国的衰退推迟了许多年。而美国就曾利用泡沫经济产生的时间差成功地骗倒了没有对等危机的苏联。一句话,资本主义经济中第二剩余价值的陷阱不是靠几条法规就能填满的。否则汗牛充栋的美国法律早把各种经济危机赶出了新大陆。所以美国政府不会追究贪赃枉法者的责任,相反要给华尔街的功臣们更多的奖励和补助。
二十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答:不必过奖,彼此彼此。说得煽情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我等小民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起,就被商家从头到尾包了下来,包括旅游度假、生日葬礼和结婚庆祝等。咱们的个人资料,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性取向,婚姻状态、家庭成员、住房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就一直储存在销售商的电脑里。资本家通过包括电视电影在内的一切媒体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评论,打造当代最时髦和最荣耀的消费方式,利用人的爱美心、自尊心、攀比心和嫉妒心等激发每个人的消费热情。表面看来,咱们是自己挑选商品,实际上是不知不觉地按资本家设计好的蓝图购买。在资本家眼里,咱们的一生只为他们的钱袋而存在,所留下的不过是躺在布袋底里的几枚铜板罢了。累死累活争名逐利不过是有可能在铜板上留下个姓名而已。因此人,对于资本而言,与圈养的待宰猪羊没有本质的区别。金钱社会异化了社会意义上的人并使人向动物回归。这不仅在于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人文精神在金钱的诱惑下主动丢失,还在于人的人文价值被金钱社会所忽视。


第一剩余价值陷阱2012-08-02 10:09:59阅读(243) 评论(5)
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

XIX。第一剩余价值陷阱
一、前面说到资本主义经济绕不过第二剩余价值陷阱,因此发展到最后可逆的经济危机变成了不可逆的经济危机。从此制造业衰退,金融业控制了社会的主要财富。这时资本主义又将向何处去呢?
答:保守势力会想到重操旧业,用战争摧垮其它国家对市场和资源的保护,用掠夺来增加他们的财富。在新世纪开始的十二年里,已经发生好几场由发达国家发起的侵略战争。
二、除了战争,就不能和平颠覆了吗?
答: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和平颠覆的手段。它们豢养了大量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异见者和民族分裂分子。然而苏联转型的历史告诉它们,颠覆了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保证外国资本可以在新的制度下畅行无阻。今天俄国对西方资本开放的程度还不如中国。东西方的对立也丝毫没有减缓。相反西方国家对俄国的围赌更进了一步。私有制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同样可怕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在私有制国家间发生的。
三、那么说战争将是难免的?
答:在理论上,别的选择还是存在的。如二战后欧洲国家出现的国有化趋势或未来资本主义国家更大的垄断经济体的出现。
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答: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
五、不是说只有私有经济和自由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吗?
答: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做什么,什么就是最好的。这其实是真正的政治经济学。然而经济规律本身并不在乎经济学说什么。它是无情的。记得前面的利润公式了吗?制造业的利润公式是
Qe = E – Ve – Σj,m Sej – Be
其中服务于制造业的m种服务业所获利润是
Σj,m Qsj = Σj,m Sej – Σj,m Vsj – Σj,m Bsj
而金融业由此获得的利润是
Qb = Be + Σj,m Bsj – Vb – Cb
所有这些行业的利润总和是
Qe + Σj,m Qsj + Qb = E – (Ve + Σj,m Vsj + Vb)–Cb
最后一项不变资本Cb主要用于雇用各种服务,因此可以合并在前面各项中。这样就有
Qe + Σj,m Qsj + Qb = E – (Ve + Σj,m Vsj + Vb)
这一利润公式说明私有制下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共同分享产值E所创造的利润。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利润实际上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在这里叫作第一剩余价值。
六、国有化能带来什么不同吗?
答:当制造业、服务业和银行都国有化后,所有利润归国家所有,而各行各业只是领取劳动报酬。这时国家在相同产值时的利润是
Q = E – (Ve + Σj,m Vsj + Vb)
它在数量上等同于
Q = Qe + Σj,m Qsj + Qb
七、这不是与私有制行业的总利润相同吗?
答:但是国家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了。它的利润率是
θ = Q/(Ve + Σj,m Vsj + Vb)
它高于制造业的利润率
θe = Qe/(Ve + Σj,m Sej + Be)
或服务业的利润率
θsj = Qsj/(Vsj + Bsj)
而可能低于金融业的利润率
θb = Qb/(Vb + Cb)
八、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答:首先,更高的利润率可以使国有企业拥有较低的竞争价格。为简单起见,假定产值E由M件单价e的产品构成,即E = eM。前面的利润公式给出国有企业的产值是
eM = Q + (Ve + Σj,m Vsj + Vb)
于是,产品的平均单价是
e = [Q + (Ve + Σj,m Vsj + Vb)]/M
在保证不亏本时,也就是Q = 0时,最低产值可以是
eM(min) = Ve + Σj,m Vsj + Vb
即生产仅用以维持劳动者的报酬。相应的最低单价是
e(min) = (Ve + Σj,m Vsj + Vb)/M
九、私有企业呢?
答:私有企业的产值是
e’M = Qe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
单价是
e’ = [Qe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M
这些与国有企业没有区别。由于制造业、服务业和金融业都不想亏本,这就有Qe > 0,Qsj > 0和Qb > 0。有定价权的制造业只能免去自家的利润Qe。这样私有企业的最低产值是
e’M(min)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
最低单价是
e’(min) = [Σj,m Qsj + Qb - (Ve + Σj,m Vsj + Vb)]/M
只要服务业和金融业不愿放弃各自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在工人报酬相同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最低价格可以低于私有企业的最低价格,即e < e’。
十、国有企业能够以比私有企业更低的价格出售相同的产品而不致亏本。这就增强了市场上的竞争力。
答:需要强调的是国有企业的价格优势不是来自对市场的垄断,也不是来自低于成本的倾销,甚至不是来自减少工人报酬的廉价劳力,更不是来自国家干预或补贴,而是舍弃了私有制下服务业和金融业资本家所侵占的第一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这种价格优势来自于公正的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容的。
十一、这么一说让我明白了西方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国有制企业违背市场经济,并在这样的错误理解上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恰恰证明了它们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或别有用心。
答:国有经济除了价格竞争上的优势外,还有防止经济危机方面的优势。前面讲过行业危机的潜伏系数与初始利润率相关。取一级近似后的潜伏系数可以写成
ρ = θ1
其中θ1 = Q1/(v + c)为初始利润率。利润率越大,潜伏系数也越大,危机发生的潜伏期也越长。国有企业的利润率高于私有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因此在市场饱和后所能坚持的时间较长,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把过剩的第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国家财富,避免行业危机和需求危机的发生。
十二、那么对利润危机的影响呢?
答:前面说过利润危机是在边际利润递减的背景下产量超过临界产量后利润消失时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临界产量与毛利润率和边际产值递减率有关,即
Mc = 2 Q1/(μe1)
因为e1 = Q1 + v + c,上式又可写成
Mc = 2/[μ(1 + 1/θ1)]
显然利润率越大,临界产值也越大,利润危机越难发生。
十三、相对于私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有这么多优势。那么为什么英国在上世纪的撒切尔时代重新把国有企业私有化了?
答:除了一些北欧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国有企业通常是利润小甚至亏本的行业。政府常常要用税钱来补贴这些没人愿意经营的国营企业。况且没有国家银行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时,这些国营企业仍然不具备上面所说的那些优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全球化运动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暂时找到了新的利润源。于是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重新复活,一些不攒钱的国有企业也在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中趁机甩给了私人集团。事实证明,这股私有化浪潮没能拯救西方经济。
十四、难怪西方国家没有客观经济学,而只有操作经济学。原来客观经济学会暴露私有经济的许多致命弱点。
答:私有经济中各种服务业和金融业分享制造业利润或剩余价值,从而减少制造业的利润率并因此削弱市场竞争力和引发经济危机。这实际上是私有经济的第一剩余价值陷阱。这两个陷阱,第一和第二剩余价值陷阱,是私有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障碍。这些障碍都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才能解决。在不改变私有制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择手段地摧毁公有制或国有制国家,使它们陷入同样的陷阱中。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两个致命陷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末日困境和疯狂挣扎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准备,甚至被西方国家的暴力扩张带来的财富和宣传所迷惑,对西方制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它们放弃国有经济拥抱私有制后,都没有例外地跌入这两个陷阱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人民民主社会主义论坛  

GMT+8, 2024-5-4 03:31 , Processed in 0.8169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